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寨保障房”背后的数字之谜

2012年05月10日 07: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邓海建

  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中,武汉分到11.8万套的任务量。据记者调查,本该建设保障房项目的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茅店村却没有动工。一座已建成十多年的学生公寓,被钉上“公租房”的牌子,并称是去年开建。去年武汉市住房保障与房屋管理局曾以报纸广告专版形式刊登文章,称“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101.98%圆满完成”。(《新京报》5月9日)

  保障房不够,旧公寓来凑。如此李代桃僵,别说“101.98%圆满完成”,就算小数点后移,恐怕也非难事。一两起个案也就罢了,但从去年保障房建设立下军令状以来,各地骗术不断、骗局连绵——前几日,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下发《关于建立保障性工程统计制度的通知》,八部委联合监控保障房建设,封杀数据造假。然而,将教师宿舍、企业员工宿舍甚至学生宿舍等“筹”进保障房账单“充数”之弊仍难禁绝,其症结何在?

  按国务院要求,去年11月底前, 1000万套保障房要全面开工。住建部数据显示,去年5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工340万套——仅仅4个月后,“全国保障房已开工986万套”,已完成年度计划的98%。这突然多出来的600多万套保障房从何而来?在此般“喜人增速”之后,“填数”的猫腻不断被媒体轻易揭穿。

  2012年年初,国务院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在京与各地方政府签订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责任书,确定了当年度开工700万套以上、竣工500万套以上的总任务。此前,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多次提醒各级地方政府,尽管开工量较2011年有所下调,但2012年的在建量将是“历史上最大的”。“最大的”数量压力下,如果没有最严苛的“防水”措施,难保不会有最大、最泛滥的“注水”创意。

  各地对保障房不上心,理由主要有三:一是楼市调控风声趋紧,它在有效抑制涨价势头的同时,也伤了“土地财政”的心,保障房任务重、资金紧,矛盾突出,作假似乎也是“情势所迫”;二是目标责任制约束偏软,早在2010年7月,住建部就表示“将对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开工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督促检查,检查结果不好的,要通报批评”,但及至去年3月,580万套保障房未完成的情况仅仅向社会做了一下通报,之后便不了了之;三是糟蹋蹋的保障房质量似乎无人关心。

  数字作假还是“小”问题,质量作假就是对事故隐患的放任与放大。去年年底,武汉市硚口区面积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紫润明园”爆出多处地基下陷、墙面开裂、楼房漏水等问题。这样一个“问题项目”,不仅顺利通过质检、消防、特种设备检测、环保、规划等多个部门的层层验收,获得武汉市建筑工程黄鹤奖银奖、武汉市结构优质工程奖,还头顶“保障房项目建设样板工地”的光环——保障房质量安全如斯,数字掺水何足为奇?

  一样的房子,命运冰火两重天。譬如江苏扬州市房管局推出政策,购(精装)房最高可享受房屋合同价款千分之六的财政补贴,尽管地方部门说辞多多,但这一新政还是被业界认为是宏观调控下的“救市”政策,有刺激市场需求之嫌。对保障房不上心,对商品房偏心,“山寨保障房”背后的数字之谜,说穿了,还是地方部门趋利行为无约束、民生保障无底线,挤干水分也许容易,真金实银地为保障房埋单却殊为困难。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