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乔蔚:警惕银行不良贷款“双升”

2012年03月29日 11: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据《第一财经日报》3月27日报道,来自温州银监局的“银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月报表”显示,今年2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4%,已经8个月呈现上升态势,较去年6月末最低时的0.37%飙升了370.37%。

 

    温州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升高折射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景象。根据银监会的数据,去年四季度银行业初现不良贷款“双升”,不良贷款余额较三季度增长4.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较三季度上升0.1个百分点。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也预测,中国银行业将迎来信贷质量下行期,今年不良贷款率或将上升2-3个百分点。

    但笔者认为,不良贷款“双升”大可不必引起恐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很大一部分是政策运作的结果,表现为分母银行总贷款的减少和分子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

    一方面,金融政策的调控使信贷减速。进入2012年以来,银行业新增贷款已连续两月低于1万亿元,明显小于市场预期。依照监管部门全年信贷投放遵循“3:3:2:2”的要求,一季度信贷投放很难达到全年预计规模8万亿元的30%。

    究其原因,从供给角度上讲,央行要求存贷比不得高于75%,这制约了银行的信贷规模。当前我国大型、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20.5%、17%,近似相当于最大存贷比为79.5%、83%。显然,央行要求的75%存贷比发挥了更大的制约作用,银行的信贷供给乏力。而长期的负利率、资本市场的发展都发挥了替代作用,促进了存款“搬家”,从而给信贷供给以更大压力。

    从需求角度上讲,企业和地方政府中长期投资项目被抑制,银行面临着贷款需求的疲软。日前,银监会下发了《银监会关于加强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平台贷款实施总量控制,确保贷款余额只降不升,各银行原则上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这无疑将抑制信贷规模。

    另一方面,政府宏观政策如房地产行业调控、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改、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等等,本质上就意味着不良贷款的上升。以房地产行业调控为例,政府用“双限”政策给房地产市场降温。

    宏观调控的效果也正在持续地显现:投机炒房者逐渐出局、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房地产库存大量增加。这些都使开发商资金压力日益严峻,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出现上升。另外,银行始终面临着不良贷款率与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之间的博弈。

    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使许多商业银行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力度。截至2011年11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10.5万亿元,同比增长23.9%,较贷款平均增速高8.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存在更大经营风险,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贷款比例的增大给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更大挑战。

    应当说,不良贷款“双升”是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考验。因此,眼下的首要任务是增加银行的风险稀释渠道、改革银行业务模式以及完善金融市场结构。

    首先,监管部门可考虑适当发展贷款二级市场,促成贷款证券化市场及贷款直接转让市场,从而增强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分散能力。

    其次,应推动银行业务模式的改革。传统的依靠存贷利差等利息收入的经营模式需要转变。近期披露年报的7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八成左右,这一依靠利差的收入模式使不良贷款率对银行业绩有较大影响。因此,银行应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开展多元化的中间业务,从而获得更大的不良贷款率容忍度。

    最后,金融市场结构有待完善。目前金融市场单一的结构使银行具有更大的谈判优势,不利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也间接导致了不良贷款率的升高。因此,应尽快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这也将有助于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廖乔蔚)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实体经济下滑使温州地方商行不良贷款率骤升

 

    相关评论:

 

    银行是否“暴利”应用事实说话

 

    银行不良率上升暴露金融结构缺陷

 

    银行“暴利”之争昭示金融改革须深化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