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奉孝:“194人养一名公务员”引发的思考

2012年03月28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多姿多彩的生活,总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谈资。这边,我们还在为山东枣庄滕州民警究竟捕获的是狼还是哈士奇纠结之时;那边,人们又向7000万嫁女的煤老板投去“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正所谓看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作为纳税人的我们突然发现,在中国每1名公务员需要194人来供养。

    在这个当学生时笃信“知识改变命运”,毕业时难耐“有高考也拼不过富二代”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新闻,或许一些人会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感叹,我用尽一生一世来将你供养,只期盼你停住流转的目光;又或者很多人会像“愤怒哥”那样无奈,不能说脏话就无话可说;更多的人则是埋怨自己,考公务员时不够给力。

    应该说,“194人养一名公务员”这则新闻的噱头十足。我国的公务员现在到底有多少,事业单位是否应该算政府财政供养,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官民比”是高还是低?这些问题恐怕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供人们争论热议。但我国政府机构臃肿,人员冗余,这应该是人们的一个共识。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能者都聚集在政府里。学而优则仕,是古时候很多学子的追求。如今,很多人立志当“公仆”,想“为人民服务”,确实让人无比敬佩。但“大政府、小社会”的现实折射出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政府机构权利过大,插手经济行为过多。坊间有句话说得好,在西方,人们想要过好的生活,去经商;在中国,人们想要过好的生活,去做官。

    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经济发展更依赖于对企业家人才的有效配置,而非这些人才的禀赋本身。有才能者,既可以在政府工作,也可以从事工商业。当他们经商时,他们为社会创造价值;当他们在政府工作时,他们主要从事再分配——至少是生产效率不高的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佐证了这一点。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企业家人才的再配置需要产权激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权利都基于职位,获得一份官职就是企业家最好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基于职位的权利领域逐渐缩小,政府机构腐败和寻租活动相对较小,企业家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正如,不久前温总理指出,今年对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现有的管理职能和审批事项要逐一审核,再取消调整一批审批事项。重点放开对社会资本投资的限制,打破垄断,扩大开放,公平准入,鼓励竞争。

    值得欣慰的是,“194人养一名公务员”所引发热议的现象,说明很多人作为“纳税人”的意识逐渐增强。更重要的是,在改革步入攻坚阶段的时期,让市场更多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让人才更多的流向到企业中去,这已逐渐成为国人的共同认知。

    当然,理论虽好,国情却总困扰着我们:我们恨贪官,又拼命报考公务员;我们骂垄断,又削减脑袋往高薪单位里钻;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找关系。总之,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郭奉孝)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千万不能背过脸看市场经济

 

    坚持和深化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

 

    20年弹指一挥间 重温“南巡讲话”更应有所思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