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媒体报道了央企在地方持续放大投资的消息。值得一提的是,有专家指出,央企对地方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而效率却不高:央企现有27万亿的总资产,净资产10.5万亿,去年的净利润不到1万亿,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约8.4%,剔除息税后的总资产回报率约3.2%,还不及银行的1年期基准存款利率3.25%高。
且不论这样的计算是否精准。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央企在地方的巨量投资明显低于公众对其规模实力相匹配的期待。以央企的资本规模和其行政垄断之优势而言,这样的投资说它低效率并不过分。
央企投资效率不高或许有多种原因,然而这样的低效率投资长期存在并且显示越来越猛的势头则需要格外警惕。
势头猛烈并非虚言,媒体引用地方公布的数据:仅2011年国资委下属的央企与地方政府协议签约的投资项目就超过10万亿,某些省仅一家就超过2万多亿。
2012开年势头更是不减:2月4日,新疆召开央企援疆项目对接成果汇报会;2月9日,安徽召开全省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会;10日,河南省召开中央企业在豫机构负责人座谈会;2月13、14日,广西召开“央企广西行”前期项目对接座谈会。而从各地透露的消息来看,预计在3、4月份,央企和地方政府的2012年项目签约会将迎来又一轮热潮。
巨量投资为什么能够持续进行下去?除了说明央企“不差钱”的现实外,更说明当下国民经济中资源配置出现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央企钱多且预算约束偏软。
预算约束缺乏刚性,预算管理滞后于全球化和规模步伐是央企存在的问题之一。
2011年底的时候,国资委曾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央企加强关键指标的预算控制,包括加强投资项目的预算控制,严控亏损或低效投资,严控债务规模过快增长。
国资委也意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步伐加快,以及中央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内部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部分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大预算管理,提升投资效率。
不过,《通知》的收效仍是一个问题——我们在此前几年都看到过类似“加强预算管理”的通知,而从真实投资数据来看,效果并不乐观。
此外,整体收益不佳却持续大规模投资和地方政府的GDP冲动有关。
毋庸讳言,在许多地方政府眼里,央企并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将其视为一种强大的政治资源。因此,在吸引央企入驻的时候会列出各种具有诱惑力的条件,低成本的投资环境当然会鼓励央企本来就不被严格遏制的投资冲动,因此这样的合作总是顺理成章一拍即合。
事实上,就在央企大力度在地方投资的时候,双方都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低效率的投资迟早会对经济带来麻烦和问题。
没错,地方政府需要投资拉动,但是同样是拉动,一次性的巨量投资并不总是好事。央企投资动辄几十亿甚至几百亿,以资本密集为主要特征,对地方经济而言,解决了GDP规模却无法同步拉动就业、消费等基本民生问题,以拉动就业来看,其杠杆率不高。
此外,低价格等优惠措施引入的天量央企投资,在很大程度会产生“挤出效应”——那些能够真正带来稳定就业、加大基础税收的中小民营企业因为资源被挤占而只能靠边。比如,金融机构有限的信贷资源会被央企“抽水机”瞬间吸走;再比如,当能源供应紧张之际,拉闸限电首先吃亏的总是就业人口集中的中小民企。长期来看,以“大工业、大规模”为特征的央企巨无霸一旦形成,必然尾大不掉,成为迅速消耗地方资源的无底洞。
企业不能无限扩界,央企的低效率扩界必然会为其自身埋下重大债务风险隐患,因此,主管部门应当对此加以足够重视,监督央企的扩张边界,可以说,是时候遏制它们的投资冲动了。
相关评论:
央企巨额投资决策失误该有人担责
央企海外投资巨亏 根在问责缺位
央企为失误“买单”莫成罚酒三杯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