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琴:破解“用工荒”亟待地方政府“给力”

2012年02月02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春节刚过,山东青岛不少企业就遇到“用工荒”。记者走访青岛市多个劳务市场,发现以往很红火的市场现在相当冷清。马路边上的大牌子帖满了各种招工广告,找工作的人却很少。为了招到员工,不少企业除提高工资待遇外,还给求职者提供诸如保险、班车、宿舍、年假,以及夫妻求职者分配单间等优惠和福利。据了解,由于内地企业提高工资待遇,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就近就业,使沿海企业“用工荒”加剧。目前,仅青岛市企业用工需求缺口大约在20万左右。(1月31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当各地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的同时,在一些地方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荒”。现实情况是,一边是企业用工的严重短缺,另一边却是百姓就业难的困惑。

    各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中能够做的工作其实不少。

    推广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机制,让更多的就业者能够拥有一技之长,让劳动力所学技术要紧紧结合企业所需,是政府部门在解决群众就业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政府部门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就业率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着力提高民众的就业质量。那么,采取更多举措,做好对就业群体的培训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监督,要让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切实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沿海各地很多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甚至“民工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常忽视了人力资源储备。当下一些企业存在着“需要就招工,不要就走人”的问题,企业这样的做法,怎么能够既不能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忠诚度也不可能有“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企业短视行为是用工荒的直接原因,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建立长效用工机制的思路。

    另外,政府部门应当搭建更多的平台,为企业与求职者搭建起一座共赢的“金桥”。尽管说很多地区都有着大大小小的人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是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于求职者来说,仍然需要更多的信息交流平台,劳动力和企业之间最大程度地减少中介环节,进行双向选择。各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完全有能力通过举办招聘会、创建网上人才平台等形式,为企业寻求人才,为就业者寻求创业机会搭建起更多的平台,从而进一步缓解“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陈国琴)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难产”的《工资条例》是用工荒下的哈哈镜

 

不妨因势利导借“用工荒”优化经济发展

 

完善社保体系才能有效化解“用工荒”

 

提高工人"幸福感"是摆脱"用工荒"关键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