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推动更多惠企政策落准落稳落实

2025-03-10 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增速比全国企业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如今的42万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数据增长之间,政策变动背后,回应了企业期盼,传递出改革动向。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展现政府呵护市场活力的决心,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首次对涉企行政检查作出系统全面规范,直面突出问题,回应企业诉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月12日召开的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落细落实,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今年以来,各地也围绕营造公平环境、优化政府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为民营企业送去实惠。上海推出市场准入登记便利化十条措施,包括通过简化实名认证、电子签名和执照下载等,为连锁企业分支机构登记提供更多便利。福建福州发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12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民营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创新、增加群众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显露出巨大韧性与创新活力。也要看到,仍然有一些民营企业存在顾虑,对扩大投资缺乏信心、对政策走向预期不稳。

  切实推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压力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硬政策”,同时,也离不开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更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明确清晰市场政府关系等改革“软支持”。

  政策好还需要落实好。前不久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也明确提到,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下一步,要促进政府政策供给与民营企业发展需求更好对齐“颗粒度”,有赖于各地各部门间强化协调配合,推动更多惠企利民的改革支持政策直达快享、落准落稳,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已经落实的“硬政策”,还是正在路上的“软支持”,改革政策都指向主动回应民营企业发展诉求。接下来,相信更多政策机遇将不断转化为发展动力,为民营企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场景持续“上新”,撬动消费新活力

     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

     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让更多城中村变为城中景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

     经济大省挑大梁,既是责任更是机遇

     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推动更多惠企政策落准落稳落实

2025年03月10日 09: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增速比全国企业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如今的42万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数据增长之间,政策变动背后,回应了企业期盼,传递出改革动向。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展现政府呵护市场活力的决心,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首次对涉企行政检查作出系统全面规范,直面突出问题,回应企业诉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月12日召开的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落细落实,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今年以来,各地也围绕营造公平环境、优化政府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为民营企业送去实惠。上海推出市场准入登记便利化十条措施,包括通过简化实名认证、电子签名和执照下载等,为连锁企业分支机构登记提供更多便利。福建福州发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12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民营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创新、增加群众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显露出巨大韧性与创新活力。也要看到,仍然有一些民营企业存在顾虑,对扩大投资缺乏信心、对政策走向预期不稳。

  切实推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缓解民营企业资金压力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硬政策”,同时,也离不开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更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明确清晰市场政府关系等改革“软支持”。

  政策好还需要落实好。前不久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也明确提到,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下一步,要促进政府政策供给与民营企业发展需求更好对齐“颗粒度”,有赖于各地各部门间强化协调配合,推动更多惠企利民的改革支持政策直达快享、落准落稳,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已经落实的“硬政策”,还是正在路上的“软支持”,改革政策都指向主动回应民营企业发展诉求。接下来,相信更多政策机遇将不断转化为发展动力,为民营企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场景持续“上新”,撬动消费新活力

     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

     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让更多城中村变为城中景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

     经济大省挑大梁,既是责任更是机遇

     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