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田野欣赏美景,走进热闹的大集感受烟火气,在村口咖啡店喝一杯浓郁的咖啡……近年来,乡村游热度不减,很多村庄从印象中“灰头土脸”的故乡,变为许多人追寻的“诗和远方”,改变何以发生?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承载着增进农民福祉的深切期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乡村虽然山明水秀,但人居环境差,到处乱搭乱建,交通不便,发展滞后,许多农特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村庄的“颜值”“品质”不断提升。
2024年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达到13万公里,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路修通了,特色资源得以盘活;屋建好了,游客住得舒心;网畅通了,外面的世界“触手可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在不断扩大。
从“村BA”到“村超”,再到“村跑”,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农人”“农创客”等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带着技术和创新而来,已成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人气就是景气,熙熙攘攘处必然生机勃勃。以人次论,乡村旅游已占国内旅游市场的一半。产业兴带动百业旺。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
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便利是乡村宜居的重要条件。不过也要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县农村情况不一,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千差万别,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信息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难题,尤其是在一些偏远乡村,污水、垃圾、养殖污染等仍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此外,个别地方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把“好经”念歪了,比如,有的村子主干路两侧干净整洁,但背街小巷脏乱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