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不妨因势利导借“用工荒”优化经济发展

2012年01月29日 07:12   来源:红网   慕毅飞
    往常此时,很多农民工已经开始打点行装,坐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车,出门打工,而今年却冷清了许多。“用工荒”已经从沿海蔓延到内地。春节期间,安徽阜阳市举办了大型农民工招聘会,吸引了400多家企业,提供了8万多个岗位,然而,各招聘台前显得有些冷清,合肥一家企业招了近一个月都没招到什么人。山东也遇到类似情况。(1月27日《北京晨报》)
    
    这几年来,每到这个时候,“用工荒”都会引起关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年的势头到底如何?这阜阳的农民工招聘会,恐怕是一个试探性气球,足以探出整个行情。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生活成本提高,产业转移引发部分沿海企业内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激发了新一轮创业热潮,惠农政策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再加上80后新农民已不愿为可怜的工资去外地过“苦行僧”似的打工生活,“用工荒”的出现,在所难免。
    
    当劳动力对资本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的时候,它就会成为最自由的生产力。“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劳动力的自由度在提高,因而也标志着它博弈的主动权在增强。换个角度看问题,“用工荒”未必不会是良性的酵母。
    
    首先,它将促进东部沿海企业的转型升级。一些长期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维持的外向型加工企业,变得难以立足。去年以来,温州、台州有不少小微企业倒闭,除了融资困难、订单减少、原料涨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价上涨,招工困难。这样的企业,要么转产,改变粗放的经营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要么外迁,降低经营成本,“腾笼换鸟”。这有助于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素质,也可以带动内地经济的振兴,进而改变沿海和内地的经济格局,实现协调发展。
    
    其次,它有助于让农民工工作得更体面,活得更有尊严。是否改变“农民工”称谓,其实,都改变不了农民工的生存状态。想想环卫工人象征性地拿到300元年终资金,还要被收回的那一幕,就足以知道,“体面的工作”、“活得有尊严”,对于相当多的农民工来说,还是多么遥远的梦。就连春运推出的火车网络购票,决策之初,都没有真正为春运最大的群体——农民工考虑,否则,就不会让农民工排六昼夜的队,买不到一张回家的票。也许只有“用工荒”这脚的投票,才有可能改变这一切。要想不“荒”,只有提高待遇,改善条件。有了这两条,农民工才会有“体面”、“尊严”可言。
    
    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这既保证了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又保证了最大限度地拉动内需,从根本上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知道,农民工的富裕程度,才真正决定着中国人的富裕程度;农民工的幸福指数,才真正决定中国人的幸福指数。
    
    所有这一切,都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又一波“用工荒”到来的时候,需要积极应对,没有必要惊惶失措。市场经济是理性的经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一定程度上,就是理性的表现。谁能顺势而行,因势利导,让“用工荒”成为良性的酵母,谁就能在新一轮的经济比拼中,酿发出甜美的香饽饽。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