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管住嘴、迈开腿”,快来“燃烧卡路里”

2025-03-15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3月2日,2025南京溧水半程马拉松现场,众多跑者一路向前。(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甚至患上了慢性病,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近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专门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并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社交平台热搜,众多网友点赞支持。

  说起体重管理,大家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可在具体操作时,却没那么容易。“三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每逢佳节胖三斤,仔细一看是公斤”……这些网络段子的流行,直观反映出不少人对于体重管理的焦虑,以及自律和惰性的博弈。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和学习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部分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键诱因。而慢性病正是当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

  多年来,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也给医疗卫生资源带来了挑战。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上,个人超重肥胖的背后则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已达50.7%;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0.5%。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国民体质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重管理是家事也是国事。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将“保持健康体重”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指标。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应当说,“体重管理年”行动既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助于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体重管理绝非单纯的减肥,更不是追求“以瘦为美”,而是侧重科学管理,旨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减少因体重异常而引发的慢性病风险。

  体重管理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行动。无论是公园铺设健康步道,医院开设体重门诊,还是社区宣讲健康知识,食堂改进健康食品,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为体重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就能为我国慢性病防控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体重健康指标,这是好事。但体重管理不是一时的行动,更在于长期的坚持,甚至贯穿全生命周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得“斤斤计较”,从小事做起。一年之计在于春,户外踏青正当时。迈开大步,拥抱阳光,快来尽情“燃烧你的卡路里”。(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管住嘴、迈开腿”,快来“燃烧卡路里”

2025年03月15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3月2日,2025南京溧水半程马拉松现场,众多跑者一路向前。(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甚至患上了慢性病,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近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专门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并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社交平台热搜,众多网友点赞支持。

  说起体重管理,大家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可在具体操作时,却没那么容易。“三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每逢佳节胖三斤,仔细一看是公斤”……这些网络段子的流行,直观反映出不少人对于体重管理的焦虑,以及自律和惰性的博弈。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和学习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部分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键诱因。而慢性病正是当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和疾病。

  多年来,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也给医疗卫生资源带来了挑战。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上,个人超重肥胖的背后则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已达50.7%;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0.5%。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国民体质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重管理是家事也是国事。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将“保持健康体重”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指标。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应当说,“体重管理年”行动既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助于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体重管理绝非单纯的减肥,更不是追求“以瘦为美”,而是侧重科学管理,旨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减少因体重异常而引发的慢性病风险。

  体重管理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行动。无论是公园铺设健康步道,医院开设体重门诊,还是社区宣讲健康知识,食堂改进健康食品,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为体重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就能为我国慢性病防控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体重健康指标,这是好事。但体重管理不是一时的行动,更在于长期的坚持,甚至贯穿全生命周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得“斤斤计较”,从小事做起。一年之计在于春,户外踏青正当时。迈开大步,拥抱阳光,快来尽情“燃烧你的卡路里”。(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