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肯不肯从利益中抽身

2010年04月21日 11:02   来源:大众日报   井水明
    日前,重庆公租房建设成为焦点。重庆市长黄奇帆受访时表示,只要地方政府肯动脑筋,房价是可以控制的。(4月20日《经济参考报》)

    “只要动脑筋政府可以控制住房价”这话确实可信,也能做到。中央政府规定二套房首付不得低于 50%,且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 1.1倍的新政刚刚出台没两天,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就出现了量价趋缓的状况。沪指昨日暴跌4.79%,击穿3000关口,创8个月来最大日跌幅,各板块几乎全绿,房地产业平均跌幅超7%。中央及时出台的抑制高房价的政策初见成效说明,只要各地把房地产的发展,定位于满足公民的居住权这个“节点”上,就不愁打压不下高房价。

    现在,在房地产这根产业链条上,维系着地方诸多切身利益。垄断性土地供应的现状,维系着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高地价推高房价,维系着名目繁多的税收;房地产在 GDP高位运行,维系着地方政绩考核的优劣成败……而这一切决定了各地在调控房价时有可能不愿动脑筋来抑制高房价。地方是高房价的受益者,能否壮士断碗自损收益呢?从这一点来看,在房价面前,一些地方不肯动脑筋抑制高房价,最重要的是不肯主动从巨大的现实利益中抽身。

    其实,利用政策杠杆来调控房价,目的是各地能够通过政策导向来减少自己的利益并以此表明自己在抑制高房价方面的态度与立场。但政策的忽紧忽松,显然并不能治本。中国楼市需要的不仅仅是民怨沸腾之时祭出“杀威棒”,而是需要动真格地变革当前房地产业运行模式。

    着眼于治本,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作有几方面需要认真思考:一是合理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必须以财政收入结构的改革为前提,即必须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在地方财权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才可能动真格地落实抑制房价上涨的措施。二是彻底改变政府垄断土地供应的现状,打破在土地交易中树立的藩篱,并大大延长土地使用年限,特别是考虑到未来城镇化的建设需要,农村宅基地必须尽快允许合法交易,以彻底改变人为制造的土地短缺局面。三是改变现行政绩考核标准唯 GDP马首是瞻的弊端,将调控房价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四是将保障房建设上升到法律层面,改变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开空头支票的状况,实现实打实建设指标与考核内容相统一的实物对照考核变局。

    总而言之,房地产调控不能单追求短期效应,而应确立长期目标,只有动真格、下决心摆脱与民争利的土地财政模式,出台一个中长期房地产业发展规划,才能确保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