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被寄予厚望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目前正由国家发改委紧张修改,不久将再次上报国务院。“这一次是被退回了,还需要修改。”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一位人士向记者证实。据悉,这份文件发端于2004年,收入分配改革牵涉到各种利益的博弈,这是其迟迟未出台的最大原因。(见本报A02版)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高层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大收入分配调整”的决心,尤其是今年两会期间的收入分配讨论,让舆论和公众燃起对收入改革的强烈期待——而两会过后不到一周,这条新闻让公众的期待蒙上了一层阴影。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为什么会被中央退回?新闻报道含糊其辞,但最让公众郁闷的是,根本不知道这个分配方案的内容。如果没有这则报道,人们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改革方案。据报道说,这个方案2004年就有了,在2007年至2009年间前后举行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方案雪藏了6年,这保密工作真是做到家了。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它比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更与民众息息相关,为何将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排斥在改革讨论之外?
可能相关官员会说,最终方案肯定会向全民公开并听取意见的,可那时候改革方案已经成型准备实施了,还能留给公众多大的讨论空间?不过是走个程序罢了。记得当初“取消五一黄金周”的假日改革方案就是这么出台的,此前一直保密,实施前一个月才向舆论公开征集民众意见,此时木已成舟,虽然民众竭力反对,但民众还是“被赞同”了,五一黄金周按既有方案被取消。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一直保密,到快实施改革前才公开,我担心结果会像假日改革那样。
“制订一个方案让公众讨论”与“让公众讨论形成某种方案”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给出一个确定的方案让公众讨论,那只是少数人关起门来做的方案,方案已经包含着某种明确的官方意图和利益取向,这时留给公众讨论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一切只能按照方案进行小的修补,留给公众的博弈空间就非常小,结果其中民意的含量就会非常低。而如果“让公众讨论形成某种方案”,在制订方案的阶段就让公众介入讨论,这才是真正的民主:民意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报道说,收入分配改革的利益调整阻力非常大,所以方案一改再改。正因为利益阻力大,才需要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进行博弈,因为阳光不仅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保障公平最好的制度环境。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