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海:八毛药费VS十万手术 医者常失"父母心"的背后

2011年09月09日 06: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深圳的陈先生称,带出生3天的儿子到深圳儿童医院治疗肚胀。医院在给孩子拍了十几张X光片后,要求给患儿做一场费用超10万元的手术。陈先生拒绝手术,带孩子到广州治疗,一共花了7块8,其中挂号费7块钱,药费只花了8毛钱,目前孩子身体状况良好。9月7日,深圳儿童医院回应此事称所有诊疗符合规范。(9月8日《广州日报》)
    
    深圳的陈先生无疑是幸运的,尚在襁褓中的幼子没有受开刀之苦,他也没有病急乱投医成为“冤大头”。但还有很多赵先生们、王先生们等是不幸的,他们成了案板上的鱼肉,任医院宰割。
    
    花大钱、看小病早已成为人们无可奈何的事情,随便一个感冒、发烧,医院就敢漫天要价,少则数百、多则过千。常常是病已痊愈,药还剩很多。联系到前不久出现的流浪女被医院遗弃丧命、病人麻醉中被医院活活烧死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医者还有“父母心”吗?
    
    药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指望每个医生都是圣人,只希望他们能心怀敬畏、善待生命,而不是被钱罐子砸晕了脑袋。那些唯利是图的医生、医院固然应该遭到谴责、受到惩罚,但事实上,是整个医疗行业不合理的薪酬制度造就了见钱眼开的医生、不负责任的医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曾提到:“有研究显示,目前在中国医生群体中有90%以上的人不主张自己子女选择医学专业,其核心原因居然是目前不合理的医生薪酬政策。”眼下我国医疗行业的状况是:医院普遍进行经济考核,不同科室之间医生收入悬殊;医生行业的起薪不高,医生的薪资简单地依靠计算门诊人数、病人的住院天数,收入多取决于他们开了多少药,而不是他们的知识、技能,也不是病床周转率和病人的投诉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忙于从病人身上“创收”的医生还有暇顾及病人的生命及自己的职业道德吗?
    
    其实,这些现状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息息相关。我国的医改始于1994年,2008年又推行了“新医改”。两次医改的方向都是市场化、商业化,最突出的成效在于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全面提高了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导致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卫生服务完全市场化,丧失了其本来具有的公共服务属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生收入靠“创收”,当整个医疗领域都贯彻“经济至上”时,又怎能指望一两个医生“出淤泥而不染”?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医患纠纷不断、医生丧失该有的职业道德、人们对医院怨声载道时,除了谴责、严惩,政府部门更应该思考怎样从根源上杜绝这种现象,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让社会多些“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少点“漫天要价”的“药贩子”。唯有如此,医改的成功才有可能不只是一个幻影。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过度医疗猛于虎:10万元为什么败给了8毛钱?

 

相关评论:

 

范子军:"8毛钱药搞定10万手术"的离奇事何时绝迹

 

放大医疗(图)


当过度医疗无利可图时,医患的心才能贴近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