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林毓海:八毛药费VS十万手术 医者常失"父母心"的背后

2011年09月09日 06: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深圳的陈先生称,带出生3天的儿子到深圳儿童医院治疗肚胀。医院在给孩子拍了十几张X光片后,要求给患儿做一场费用超10万元的手术。陈先生拒绝手术,带孩子到广州治疗,一共花了7块8,其中挂号费7块钱,药费只花了8毛钱,目前孩子身体状况良好。9月7日,深圳儿童医院回应此事称所有诊疗符合规范。(9月8日《广州日报》)
    
    深圳的陈先生无疑是幸运的,尚在襁褓中的幼子没有受开刀之苦,他也没有病急乱投医成为“冤大头”。但还有很多赵先生们、王先生们等是不幸的,他们成了案板上的鱼肉,任医院宰割。
    
    花大钱、看小病早已成为人们无可奈何的事情,随便一个感冒、发烧,医院就敢漫天要价,少则数百、多则过千。常常是病已痊愈,药还剩很多。联系到前不久出现的流浪女被医院遗弃丧命、病人麻醉中被医院活活烧死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医者还有“父母心”吗?
    
    药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指望每个医生都是圣人,只希望他们能心怀敬畏、善待生命,而不是被钱罐子砸晕了脑袋。那些唯利是图的医生、医院固然应该遭到谴责、受到惩罚,但事实上,是整个医疗行业不合理的薪酬制度造就了见钱眼开的医生、不负责任的医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曾提到:“有研究显示,目前在中国医生群体中有90%以上的人不主张自己子女选择医学专业,其核心原因居然是目前不合理的医生薪酬政策。”眼下我国医疗行业的状况是:医院普遍进行经济考核,不同科室之间医生收入悬殊;医生行业的起薪不高,医生的薪资简单地依靠计算门诊人数、病人的住院天数,收入多取决于他们开了多少药,而不是他们的知识、技能,也不是病床周转率和病人的投诉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忙于从病人身上“创收”的医生还有暇顾及病人的生命及自己的职业道德吗?
    
    其实,这些现状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息息相关。我国的医改始于1994年,2008年又推行了“新医改”。两次医改的方向都是市场化、商业化,最突出的成效在于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全面提高了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导致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卫生服务完全市场化,丧失了其本来具有的公共服务属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生收入靠“创收”,当整个医疗领域都贯彻“经济至上”时,又怎能指望一两个医生“出淤泥而不染”?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医患纠纷不断、医生丧失该有的职业道德、人们对医院怨声载道时,除了谴责、严惩,政府部门更应该思考怎样从根源上杜绝这种现象,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让社会多些“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少点“漫天要价”的“药贩子”。唯有如此,医改的成功才有可能不只是一个幻影。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过度医疗猛于虎:10万元为什么败给了8毛钱?

 

相关评论:

 

范子军:"8毛钱药搞定10万手术"的离奇事何时绝迹

 

放大医疗(图)


当过度医疗无利可图时,医患的心才能贴近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