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相关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过度医疗猛于虎:10万元为什么败给了8毛钱?

2011年09月08日 10:12   来源:人民日报   
    出生刚两天的宝宝便秘,在照了十几次X光、做了100多项检查后,深圳儿童医院作出诊断:要动大手术,花费约10万元。

    幸运的是,家长略懂医学,感觉事有蹊跷,换了一家医院,开了8毛钱药,宝宝的症状居然消失了。

    “10万元才能治好”的病,8毛钱就搞定了,这恐怕是医学界的一个奇闻。人们纷纷质疑:同一个患者、同一个病,换了不同医院,治疗费用为何如此悬殊?

    深圳儿童医院承诺,5个工作日内,对此作出答复。人们期待此事能有合理的解释。

    事情虽然没有最后定性,但治疗费用的天价差距,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过度医疗。

    看小病、花大钱,不少患者都有类似遭遇。一些医生违背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脱离病情实际需求,给病人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在这些医生眼里,患者成为牟利对象,百姓健康沦为其发财的牺牲品。

    过度医疗猛于虎。它虽然肥了医生、肥了医院,却浪费了医疗资源,加重了患者负担,也败坏了医生形象。最终,加剧了医患矛盾,使患者对医生失去了信任。

    改变过度医疗的现状,需要提高医术医德,更需要深化医疗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新医改已进入第三个年头,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随着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确立,随着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增加,以药养医的顽疾正在好转,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正在缓解。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改革越深入,利益的冲突或许更复杂,改革的难度或许会更大。人们经常说,今年是新医改的攻坚年。所谓攻坚,说明任务重,说明难度大。无论任务多重,难度多大,中央推行医改的决心从未动摇。

    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新医改的重要目标。新医改方案多年酝酿,几经修改,得到了各方认可。这项改革要真正惠及民生,关键还在落实。

    愿以药养医的现象越来越少,愿天价医疗的个案越来越少,愿10万元PK0.8元的事情不再发生。(符晓波)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