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灏:强迫农民迁村并屯是谁想要的“城市化”?

2011年09月08日 06: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6日举行的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共同对话古村落保护问题。温家宝表示,搞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农民失去的是土地,这件事情远远超过文化的保护。(9月7日《京华时报》)

    同一天的《中国青年报》也有一篇记者的摄影报道,图片说明是:“一位老农说,村里没了学校,就像家里没有了孩子……没有书声的村子丢了魂”。相关报道说:自2006年起,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主要是撤并生源减少的农村小学,把学生集中在乡镇中心小学,此举目的是让教育资源集中利用。但也因此,全国各地大量村级小学消失,乡村教师加速逃离乡村,一些家庭举家搬迁,村里的青壮年也越来越少。(9月7日《中国青年报》)

    上述两条新闻报道说的是同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农村正在“沦陷”,中国人的故乡正在消逝,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正在衰落。稻场上黯淡了喧哗的人声,村子里听不到孩子的笑声,田野里看不到青春的身影,山坡上没有了热辣的情歌。到处都是荒芜的耕地,到处都是废弃的瓦房,到处都是沉寂、荒凉、破败的景象。

    现在这个时代是中国几千年未有过的社会变革时代,人们都在拼命地向城市涌去,都是拼命地向金钱跑去。很少有人停下奔跑的脚步追问一下,这样不顾一切地涌向城市会有什么结果?也很少有人坐下来思考一下,这样拼命地挣钱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人都像被裹挟在一股巨大的洪流之中,身不由己地向前跑着,个个都像转动的陀螺,不由自主地转着。肉体和灵魂好像分离了,思维和行动好像脱节了,理想和现实好像隔膜了。

    从表面上看,这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正常负面效应。城市化、工业化需要大量的人口、大量的劳动力从乡村补充到城市中,更需要大量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支撑城市的运转。所以,城市化、工业化就如一部巨大的潜流漩涡,把农村的人才、劳力、知识、智慧、资金、财富统统都吞噬到城市里,让农村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农村空心化趋势日趋加剧,变成了一片“贫瘠”的土地。人们都以从那片土地上逃离为幸福,都以能在城市里扎根为骄傲。

    一些地方官员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的政绩意识、短视目光、文化淡薄、历史缺失则是加剧农村空心化的重要推手。有些农村基层政府官员为了出政绩,不讲客观规律,不顾农民利益,以“村镇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名义,强迫农民迁村并屯,把农民赶上楼。然后把本应属于农民的土地强征、强买去,要么无偿拨给那些打着上项目幌子,实际上从事房产开发的商人;要么低价转卖给那些以办企业为名,实际却行圈地之实的老板;要么高价拍卖给那些名为办厂、实则炫富的暴发户。农民们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园。看似农民住上了高价楼房,但生产很不方便,加上生活又失去了土地作为保障,无可奈何之下,就只有奔向远方靠打工生存了。

    那些在乡村里传承了几千年的生活习俗,那些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在农民的逃离中被遗弃、被割断了。千年的生活习俗被遗弃,千年的传统文化被割裂,无疑是让中国人丢了魂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里的人们,渐渐地将自己道德观念、秩序理念、理想境界所有的意识底线不自觉地进入了大幅度地滑坡的集体无意识当中,所有人都心浮气躁、都蔑视权威、都藐视法律、都轻视道德——只知道不顾一切地搞钱,不择手段的捞钱。

    事实上,许许多多梦想到城市里生活的农民,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没有技能,谋生艰难,生活得很辛苦,很烦躁。很难融入城市的主流生活,也很难重返乡村生活,陷入到两难的尴尬境地。

    脱离了乡土文化和乡村经济的城市化、工业化,其实并非是真正的城市化、工业化,更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发展方式。它实质上是以改变中国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价值、社会秩序为代价的伪城市化、伪工业化,是一种畸形的城市化、工业化。现在,该是重新检视农村城市化发展方向的时候了。(张沛灏)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没有书声的村子丢了魂(图)

 

     温家宝:拆真建伪教训应吸取

 

相关评论:不愿“农转非”隐含的城市化问题

 

           破解“农民荒”,关键在效益

 

           集体土地征收条例要多听农民意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