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民荒”,关键在效益

2011年09月04日 08:27   来源:人民日报   李旭鸿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荒”问题,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这个支点

    近几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下,“民工荒”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但公众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现象——“农民荒”忽视了。

    所谓“农民荒”,相对制造业的“民工荒”来说,就是从事种植业的合格劳动者(农民)的供给大幅减少。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实践活动,在农村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驻村生活和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充分感受到了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也强烈感到在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等一系列问题。比如,很多村子的常住人口,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儿童,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有一个村常住劳动力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

    目前,主要劳动力都是60岁左右的农民,劳动力严重“超负荷运转”。农民早上5点起来下地,晚上8点回来,带着干粮和水。有的田地在5公里以外,就要在地里过夜。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

    据农户介绍,一年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率很低。青壮劳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众多农民的理想选择”。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荒”问题,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这个支点,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的角度双向调节。首先要真正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真正地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建立农村社保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促进形成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机制。种粮农民近年来最大的收入增长是得益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建议逐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将稳步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调控的指导思路。第三是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在将针对种粮补贴政策作为鼓励农业生产辅助手段的同时,研究对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影响,予以财政补贴。补贴农产品的终端消费者,有利于农业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种植行为决策,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发展现代农业,那样才能提升农业经营的利润率,调动各种要素投向农业。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