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10年;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重建用了6年;而蒙受了破坏力更大的汶川特大地震的四川,却把原定3年的灾后重建任务提前到两年基本完成,关键就是创造出了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
四川模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化巨灾为跨越?回答是重建即加快发展。从中国视野看,四川模式是区域发展模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川典型经验。从国际视野看,四川模式是中国特色应对地震巨灾重整山河的模式,是加快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创造出的“中国奇迹”。
可以从六个方面论证四川模式:民生优先的普惠改善奠基四川模式;六位一体的重建发展成就四川模式;权威高效的地方党政主导四川模式;化危为机的资金筹措逼出四川模式;对口援建的深度合作丰富四川模式;传媒引导的共识凝聚使四川模式得到广泛认可。
今年9月,我们将迎来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任务的基本完成。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用了10年;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重建原定5年,后来多用1年大体完成;这两者都比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低、破坏小,而四川却把原定3年的重建任务提前到两年基本完成。其中,一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笔者提出四川创造出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以期引起各方关注和探讨。
初步研究,四川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六大支柱:
一是民生优先的普惠改善。灾区没有流民和饥荒,没有动荡和骚乱,根本原因是重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其底线,是编织社会安全网:优先建设受灾群众最关心、最急需、受惠最明显的民生项目,坚持把住房、学校、医疗卫生设施等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其高线,是着力创造社会机会:抓恢复更抓提升,大力发展生产、发展产业,就业有门路,生活有着落,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加上政府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重点投资,极大促进了广泛普惠的利益。“起码跨越二十年”,这是老百姓的话,是口碑更是丰碑。灾后重建与民众生活建立了经验和利益的牢固联系,足以抵御各种蛊惑人心的谣言流言。
二是六位一体的重建发展。民生是基础,发展是目标。重建即加快发展,抓重建就是抓科学发展,这个指导思想统率四川灾后重建六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人。经济重建即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政治重建即政治发展:基层民主、乡镇机构改革、维护稳定和公共秩序……文化重建即文化发展:精神家园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爱心文化……社会重建即社会发展:民生项目优先、统筹城乡改革、化解社会矛盾……环境重建即环境发展:自然环境上,是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人文环境上,是与对口支援的兄弟省市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心理重建即人的发展:东汽精神、青川标语、心理抚慰、自立自强等等。恢复重建全面覆盖了灾区的六大领域,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形成了“六位一体”的重建即科学发展、重建即加快发展。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川典型经验,极具鲜明个性又有极大的普适性。
三是权威高效的地方党政。四川灾后重建是“中央领导、地方主导”,地方党政系统的权威高效起着关键作用。权威在于党和政府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也不被任何利益集团所左右,做决策时可以独立于各社会集团(包括部分灾区民众、制造商、经销商、民粹主义、精英主义等等)的利益瓜葛,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普遍利益,把重建纳入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高效在于以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为重点的从严治党。省委出台《关于在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意见》,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灾后重建的坚强指挥部。对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灾区各级党政领导力量、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加强重建资金项目物资监管等提出具体要求。高度权力也带来高度责任,没有借口可以推诿,官员问责制严格实施,灾后重建不称职或失职,随时会被追责。这从一个角度可以理解,为何“五加二、白加黑,基本没有休息日”,会成为重建干部的工作常态。
四是化危为机的资金筹措。重建急需资金,四川筹措资金抓住了两大机遇:一是中国政府把灾后重建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拉动内需的强大引擎;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使众多热钱闲钱急切寻找投资市场。用好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机遇,四川以财政为支点,以金融为杠杆,以项目为载体,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项目中又突出民生优先,统筹兼顾“六位一体”。从特定角度看,正是危机→机遇→资金→项目→民生优先→六位一体,倒“逼出”一个四川模式。
五是对口援建的深度合作。世界救灾史上的首创:“一省一市帮一重灾县(市)”,把国内18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市)连在一起;还有四川的配套工程:13个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3个重灾县(区)的1个重灾乡镇。经济发展四要素因此有机契合起来:灾区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援建省市带来重建急需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大大加快了重建的步伐。灾区与援助省市积极对接,大力探索多渠道的深度合作:变定点援建为产业园区的共同开发,变输血式扶持为造血式发展,变“你来”为“我往”,派出考察团到对方招商……把短期的政策性对口援建深化为长期的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对口合作。这对灾区乃至四川的发展,其影响都是广泛和深远的。
六是传媒引导的共识凝聚。大灾后百废待举,亟须凝聚“不争论”的共识。传媒围绕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主题,突出报道以人为本、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科学理性等等,对灾区受众,它提供参照群体,以典型示范引导思考与行为;对非灾区——包括四川、全国、境外受众,它提供恢复重建的生动事实和地震前后的鲜明对比,争取理智上的赞同、情感上的接纳和行动上的支持。如此,强有力地凝聚共识。共识是不易受到争议的,既没有争论的必要,也没有争论的场所,与共识相悖的观点很难提出来,或提出来也会被边缘化。尽管如此,边缘内容也可能侵袭共识,于是巩固共识就得靠大众传媒一而再、再而三不停地凝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联动持续报道,“以事实说话”赢得了灾区内外的广泛认可。
以上六大支柱,既有四川特色又有中国基因,既处于四川发展前沿又有核心问题的跨时空性。
但支柱还不是模式,模式强调框架结构和要素的内在联系。可以初步概括为:
民生优先的普惠改善奠基四川模式;六位一体的重建发展成就四川模式;权威高效的地方党政主导四川模式;化危为机的资金筹措逼出四川模式;对口援建的深度合作丰富四川模式;而传媒引导的共识凝聚使四川模式得到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已经成型,并在实践中证明其生命力。那么,这个四川模式该如何在国内外定位呢?
——从中国视野看,它是区域发展模式。四川模式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化巨灾为跨越,回答是重建即加快发展,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重建是化巨灾为跨越的特殊类型的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川典型经验。——这个理由,使四川模式可以与中国其他区域发展模式:“深圳模式”、“浦东模式”……并存而载入史册。
——从国际视野看,它是中国特色应对地震巨灾重整山河的模式。中央领导、地方主导、八方支援、川人奋起……充分展现中国的制度、文明、价值观、意志和智慧的伟大力量。这样的模式发扬光大,必然助推中华民族在加快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这也就是四川模式足以在世界救灾史、人类发展史上闪亮的理由!
(作者系省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