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没有了“梧桐树” 哪能引来“金凤凰”?

2011年03月17日 12:4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新闻背景:

  最近,南京地铁三号线“移植法桐”引起了南京市民的广泛关注。据南京市政府部门统计,南京地铁3号线、10号线的建设预计将迁移1100棵行道树。其中两百多棵是梧桐,部分梧桐的树龄达到了60年。“梧桐树为地铁让路”,一些南京市民对此表示了不同意见,而此事通过微博的转发、评论,也让全国网民加入到这场讨论中来。

 

移树前,大行宫附近的法桐为行人撑起一片阴凉

 

中国经济网:没有了“梧桐树” 哪来“金凤凰”?

    有句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样,一座城市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干涩空洞的“梧桐树”,恐怕也不能吸引“金凤凰”到来。“十二五”期间,很多省市的发展目标就是使人们感到更幸福。而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这确实值得所有城市管理者认真思考。

广州日报:征求民意是一种行政艺术

    事实上,这一场争议并不单纯因为地铁建设和绿化保护之间产生矛盾,更是出自于政府行政与民意回应的关系。南京政府部门目前对民意的回应可谓积极,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有利于保护大树,减缓舆论压力。但是,为何地铁施工在即,才来征求民意,临时修改施工方案?这明显表明,当地以前或者根本就不把这当作是一个问题,或者就是重视不够。而眼下所有的举动,实际上都是在被动回应民意,弥补此前工作上的不足之处。

长江日报:梧桐树上的绿丝带

    在这一场围绕梧桐树展开的“官”“民”对谈中,市民有理有节、地方政府开明退让,这都是值得赞许的。作为公民,南京市民对公共政策有表达意见乃至不满的权利;作为服务于市民的政府,则应有吸纳异议、纠正过失的担当。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是达成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必要基础。

新民晚报:“南京移树”风波引发的三点思考

    建设现代城市,如果出现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政府应该如何应对?从南京移树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千万不能有“懒政”思维,要尊重民意,不能省略与民众沟通的程序。不能只考虑市民生活的便利,还需深层次地考虑市民的感情。简单地让自然给现代生活方式让路,会伤害到市民的居住情感。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协商找到更佳方案。

 

CE编后语:

  地铁重要,还是梧桐重要?恐怕都很都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尽力做到折中。可是如果城市的发展思路不改变,我们得需要经常做这样的两难选择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