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京移树”风波引发的三点思考

2011年03月17日 08:40   来源:新民晚报   秦楚
    被南京市民视为“城市记忆”的“法国梧桐”将为地铁线让路,不少梧桐树被砍断枝桠、整棵挪走。市民给市长写信、在网络上开展“护树”活动,用微博上传“法国梧桐”的老照片和现在的“秃头照”……江苏南京市委市政府昨天回应市民“护树”心声,表示将进一步优化地铁设计方案。 

    地铁沿线约有200棵“法国梧桐”将被移出主城,其中,论“身价”,地铁每公里高达3至5亿元的造价,显然比200棵法国梧桐更值钱;论“便利”,地铁带给大家的方便,远远比梧桐夏日的那点阴凉更诱人。南京市民为“法国梧桐”奔走呼吁,是对这些树木真有感情。这些梧桐已经在道路两旁屹立了80年之久,为好几代南京人遮阳庇荫,饱经沧桑的梧桐树是这座城市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南京市委市政府能重视民意,积极回应,值得肯定。但南京移树事件前后引发的风波,却值得思考。 

    一是,如果南京有关部门能在移树之前,召开市民听证会,听取市民就移植法桐的意见和建议,还会有后来的这一系列波折吗?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上,大到选址、小到设计方案的细部优化,都需要市民在参与中提出建议、履行监督。作为南京市的“主人”,每一位市民都有权参与城市的建议、管理和服务。但如何参与,这需要政府搭好平台,做好引导。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如能提前让市民参与进来,在选址上,就不会出现当下一些图书馆建得太远,投资很大,但里面没有几个阅览者的现象;在设计方案的优化上,比如就公交线路的设计,在一个城市角角落落生活的老百姓,当然更有发言权。

    二是,政府的信息公开能否做得更及时到位?正是因为信息不够公开,网络上才会流传将有4000棵梧桐树被砍掉的消息。但事实上,南京地铁三号线和地铁十号线的建设方统计出,需要迁移各品种树木总计2000棵,南京市城市管理局调查研究后,已经缩减了900棵树木;假如信息是透明公开的,网友就有机会关心梧桐移植各个环节的情况。2006年4月份移树的时候,南京市园林局承诺保证80%存活,但经媒体记者采访发现,移植梧桐80%已经死亡! 

    三是,建设现代城市,如果出现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政府应该如何应对?从南京移树事件可以看出,政府千万不能有“懒政”思维,要尊重民意,不能省略与民众沟通的程序。不能只考虑市民生活的便利,还需深层次地考虑市民的感情。简单地让自然给现代生活方式让路,会伤害到市民的居住情感。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协商找到更佳方案。

    南京市民关注自己居住的城市,用心守护着城市记忆,用“护树”行动保护了城市的环境和城市的记忆,值得赞赏。这其间引发的风波,同样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胡可璐)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