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京市民梧桐情深,折射文明困境

2011年03月16日 07:03   来源:红网   陈李龙
    日前,南京市地铁三号线即将开工建设,超过600棵树要被迁移出主城,为地铁大行宫站让道。加上地铁十号线的建设在内,主城区一共要迁移1100棵树。据政府部门统计,前述600棵树中,约有200棵为法国梧桐树。据了解,目前,太平北路上已经有40多棵法国梧桐被砍去枝叶,只剩主干部分,等待迁移。被南京市民视为“城市灵魂”的法国梧桐树的命运,引发了关注和热议。网友纷纷在网上呼吁“留住我们的法国梧桐树”!(《南方日报》3月15日)    

    据悉,这200棵法国梧桐,上世纪30年代所植,今已亭亭如盖。曾作为中华民国首府的南京城,如今为市民留下的记忆已经很少,法国梧桐算是为数不多、至今能够荫泽后人的遗产。南京夏日骄阳如炙,极端最高气温的平均值37.3℃,不愧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但在“法桐”大道上,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形成绿色长廊,市民或步行或驾车行于其间,实在是一种天然享受。    

    如今地铁要梧桐让位,每日徜徉于其间的市民,不得不比较二者之间的价值所在。地铁作为现代都市十分重要的大众交通工具,能够让不堪重负的南京交通舒缓一口气。从物质上看,钢筋水泥、电车轨道,这些每公里就高达3至5亿元的造价显然比200棵树值钱多了。    

    但南京市民对于法国梧桐的感情似乎深于地铁。一来法桐在道路两旁已经屹立80年之久,它的功效除观赏以外,也为好几代南京人遮阳辟荫,虽然都是行些小方便,平常难以察觉,等到真要移除,人们又注意到了陪伴多年的老树。二是法国梧桐饱经历史沧桑,其融入到南京市民生活当中,不仅仅是行道树,还是精神和文化的一种标识。许多经济专家和园林专家都一再呼吁,南京的法国梧桐行道树不是一般的绿化树,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千万不能随意砍伐或改植。    

    而移植似乎也不是一种十分奏效的办法。人挪活,树挪死,从2006年4月份开始迁移的190棵民国时期法国梧桐,当时园林部门承诺,将确保80%的迁移大树都能成活,但就记者调查来看,远远没有兑现对南京市民的诺言。在白下区园林绿化管理所的苗圃里,83棵移植的法国梧桐,68棵已经死亡。这也难怪网友惊呼“留住我们的法国梧桐树”!    

    清顺治十八年文学家王士祯前往南京审案,写下《秦淮杂诗》二十首,有诗曰:“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王士祯后来说,青溪上长板桥的拆除是一大“煞风景”的事。青溪为吴主孙权所凿,六朝时扩宽,后又建有长板桥,到明末已是烟花繁盛之地。如今法国梧桐也即将遭遇类似命运,作为南京历史文化的见证,它正遭受着后工业时代城市化进程的侵蚀。这也显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如何在市民感情与城市规划之间寻求平衡点,南京市政府正走在这条钢索上。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