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梧桐情深,折射文明困境

2011年03月16日 07:03   来源:红网   陈李龙
    日前,南京市地铁三号线即将开工建设,超过600棵树要被迁移出主城,为地铁大行宫站让道。加上地铁十号线的建设在内,主城区一共要迁移1100棵树。据政府部门统计,前述600棵树中,约有200棵为法国梧桐树。据了解,目前,太平北路上已经有40多棵法国梧桐被砍去枝叶,只剩主干部分,等待迁移。被南京市民视为“城市灵魂”的法国梧桐树的命运,引发了关注和热议。网友纷纷在网上呼吁“留住我们的法国梧桐树”!(《南方日报》3月15日)    

    据悉,这200棵法国梧桐,上世纪30年代所植,今已亭亭如盖。曾作为中华民国首府的南京城,如今为市民留下的记忆已经很少,法国梧桐算是为数不多、至今能够荫泽后人的遗产。南京夏日骄阳如炙,极端最高气温的平均值37.3℃,不愧长江沿岸“三大火炉”之一;但在“法桐”大道上,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形成绿色长廊,市民或步行或驾车行于其间,实在是一种天然享受。    

    如今地铁要梧桐让位,每日徜徉于其间的市民,不得不比较二者之间的价值所在。地铁作为现代都市十分重要的大众交通工具,能够让不堪重负的南京交通舒缓一口气。从物质上看,钢筋水泥、电车轨道,这些每公里就高达3至5亿元的造价显然比200棵树值钱多了。    

    但南京市民对于法国梧桐的感情似乎深于地铁。一来法桐在道路两旁已经屹立80年之久,它的功效除观赏以外,也为好几代南京人遮阳辟荫,虽然都是行些小方便,平常难以察觉,等到真要移除,人们又注意到了陪伴多年的老树。二是法国梧桐饱经历史沧桑,其融入到南京市民生活当中,不仅仅是行道树,还是精神和文化的一种标识。许多经济专家和园林专家都一再呼吁,南京的法国梧桐行道树不是一般的绿化树,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千万不能随意砍伐或改植。    

    而移植似乎也不是一种十分奏效的办法。人挪活,树挪死,从2006年4月份开始迁移的190棵民国时期法国梧桐,当时园林部门承诺,将确保80%的迁移大树都能成活,但就记者调查来看,远远没有兑现对南京市民的诺言。在白下区园林绿化管理所的苗圃里,83棵移植的法国梧桐,68棵已经死亡。这也难怪网友惊呼“留住我们的法国梧桐树”!    

    清顺治十八年文学家王士祯前往南京审案,写下《秦淮杂诗》二十首,有诗曰:“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王士祯后来说,青溪上长板桥的拆除是一大“煞风景”的事。青溪为吴主孙权所凿,六朝时扩宽,后又建有长板桥,到明末已是烟花繁盛之地。如今法国梧桐也即将遭遇类似命运,作为南京历史文化的见证,它正遭受着后工业时代城市化进程的侵蚀。这也显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如何在市民感情与城市规划之间寻求平衡点,南京市政府正走在这条钢索上。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