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梧桐树” 哪来“金凤凰”?

2011年03月17日 06: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子房先生
    最近,南京地铁三号线“移植法桐”引起了南京市民的广泛关注。据南京市政府部门统计,南京地铁3号线、10号线的建设预计将迁移1100棵行道树。其中两百多棵是梧桐,部分梧桐的树龄达到了60年。“梧桐树为地铁让路”,一些南京市民对此表示了不同意见,而此事通过微博的转发、评论,也让全国网民加入到这场讨论中来。

    当然,这些南京市民的心情可以理解,一方面,这些法桐作为南京的象征,已经陪伴其多年,除去功效除观赏外,也为好几代市民遮阳辟荫;另一方面,这些法梧饱经历史沧桑,见证荣辱兴衰,早已融入到南京市民生活当中,它不仅仅是行道树,还是城市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一种标识。

    更重要的是,2006年南京市为建设地铁2号线,曾经迁移过一次梧桐树。但是由于维护不周等原因,导致其存活率偏低。这就加深了人们心中“人挪活、树挪死”的印象,不免对这次“移植法桐”产生疑虑。

    可现实情况是,城市越来越大,车辆行人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拥堵。虽然相关部门想尽办法扩大道路资源,但道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其一时的扩大甚至无法平衡增加的车辆行人数。自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而修建地铁,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那么,究竟是梧桐重要,还是地铁重要呢?面对这个两难的抉择,站在不同立场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抛开孰是孰非的争论,那么可以看到梧桐的去留,实际上折射的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遇到的困境。

    进一步说,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浪潮中,“建设城市”是很多城市管理者首要选择。一些城市管理者认为,所谓建设城市,就是要把巨额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以营造出天堑变通途、昼夜无区别的盛世美景。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崭新的住房、便捷的交通,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等不仅使城市“旧貌换新颜”,而且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过分追求城市现代化建设,造成“千城一面”,忽视了城市本来固有的文化传统,丧失了城市自有的灵魂。

    有句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同样,一座城市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干涩空洞的“梧桐树”,恐怕也不能吸引“金凤凰”到来。“十二五”期间,很多省市的发展目标就是使人们感到更幸福。而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这确实值得所有城市管理者认真思考。(子房先生)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