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84年1月30日,大年三十,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1984年2月,邓小平在深圳特区参观兴建中的国贸大厦。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说到底,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而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这部史书里,注定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行走在珠江两岸,首次观看了自己设计的作品,并作出判断:“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结束了一直以来对“是否办特区”的争论,坚定了特区人改革开放的信心,同时也加快了特区对外开放的步伐,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但由于中国长期施行计划经济,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一时间还转变不过来。当“经济特区”这一新名词出现时,一些人开始质疑:经济特区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它是不是等于新租界?种种杂音的出现,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和试办特区的城市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鉴于这种背景,年已八十高龄的经济特区倡导者邓小平同志决定南下视察:“办特区是我的主张,至于办得行不行,能不能成功,我要来看一看。”他要去给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一个公平的说法。
1984年,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和珠海等经济特区。在视察的过程中,邓小平认真地听汇报,自信地看当地的城市建设,并深入渔村、企业、车间进行调查,亲自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整个过程中,他作风严谨,没结束考察绝不轻易下结论,更不长篇大论,只是看,只是听,满意之处,也只是寥寥几个字的评价,且一定是切合实际的评价。考察途中,他登上中山温泉后面的猴山,返回时说什么也不肯从原路下山,硬是选择了另外一条陡峭的路。他的解释是“我不走回头路”。这一小插曲,不仅是对建立经济特区政策的肯定,也是对要坚持把改革开放道路走出下去的一种暗示。通过视察,邓小平越来越多地发现,深圳、珠海这几年里发生了巨变,这些变化让他对办好经济特区充满了信心!正是因为如此,他在珠海和深圳分别留下了公正客观的评价:“珠海经济特区好”、“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一评价,使得持续了四年之久的要不要办特区,办特区是否正确的争论有了旗帜鲜明的结论。特区人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南巡回京之后,邓小平更加坚定了办好经济特区的信心,并开始有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想法。他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在他的建议下,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开放了包括广州和湛江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随后又相继成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这就为后来由特区到沿海,由沿海扩大到内地的多层次开放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一结论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了时代的最强音。
邓小平的这次南巡,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运动,它不仅消除了人们对试办特区的疑虑,也给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带来了一次大发展。广东试办经济特区的实践证明,特区之路是正确的道路,它为后来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发展多元化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
相关评论:
1978:高等教育重回正轨——时代与命运的拐点
1979:试办经济特区,从沙漠到绿洲的春天
1980:“只生一个”,改变中国人口发展轨迹
1981:科技,引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强大动力
1982: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的成功样本
1983:中央银行体制建立,金融改革的伟大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