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功实现了人口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将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人口发展轨迹,同时也有效缓解了中国在经济、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全面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要归功于中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提起"计划生育",就不能不提1980年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国策。在崇尚"多子多孙"、"养儿防老"的中国,要推翻过去"人多好办事"、"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禁锢和教条,要推行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早在20世纪50年代,马寅初就在其《新人口论》中表示了对任由人口盲目增长的忧虑,并提出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新主张。这一主张立刻遭到强烈围攻和批判。随后,新一轮的生育高峰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上街、逛商场、坐公交,人都太多了。中国的人口形势已经很严峻,再继续发展下去,真要到"失控"的地步。
可是,一方面是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忧虑和想尽快发展壮大起来的雄心,一方面是"只生一个"的政策,对于许多城市家庭来说都有些难以接受,更别提无论是生产方式、社会福利,还是医疗条件都相对落后的农村了。面对这样的矛盾,中央依然痛下决心,选择了遏制人口膨胀。但囿于当时的各项条件,政策也做了适当的调整,放宽了农村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条件,并通过一系列的补偿政策,来保证控制人口计划的顺利实施。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党团员带头只生一个孩子,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用实际行动带头响应国务院关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并积极负责地、耐心细致地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号召发出后,计划生育国策从党团员方面打开了突破口,被严格地执行了下去。尽管这一政策在当时还有一些人无法理解,但不可否认,它的确帮助中国避免了人口失控的局面,给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创造了必要的客观条件。这封公开信也因此被认定为我国计划生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发生在国家和人民身上的变化足以证明其效力。它减轻了国家和家庭的负担,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正如马寅初先生当时所说的那样:"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当时,那些积极相应国家号召的家庭,父母、子女的身体情况,家庭生活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就整个国家来说,通过对分母部分总额的控制,人均GDP则开始因两方面因素的累加而快速增长,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高于其他国家。
除了促使经济快速增长,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居民收入和国家总体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发展教育。这既符合我国国情,也是国际流行的趋势。于是,我国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使接受教育的人数和教学的质量都有了大幅的提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呈增长趋势,人口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相应地,国家科技水平也飞速发展,这些也为进一步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延长寿命打下了良好基础。
计划生育政策还缓解了我国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几百年来,人口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中国,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中国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率不高,那些原本该是优势的资源一平均,就成了绝对的劣势。这样,控制人口,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显得尤为必要。资源上的压力减小了,就能更好地调配和利用资源,从而提升人口的生活质量,进而又促进了人口素质的再提高。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也会减小,这就为我们进一步优化生存环境,拓宽发展空间提供了条件。人口数量、人均占有量、投入力度、人口素质,这几个要素相互影响,无限循环。
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无法全盘照搬国外的经验,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并通过不断的调整来走好自己的道路。过去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是有益的,我们在人口问题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道路的信心,也是中国--这个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总量的人口大国对全人类的最大贡献,更为世界人口问题和世界资源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