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评论文集 > 本网评论员 > 七日七天 > 正文
中经搜索

1979:试办经济特区,从沙漠到绿洲的春天

2008年11月27日 15: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七日七天

  一曲《春天的故事》,曾经响彻整个神州大地。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在深圳、珠海试办经济特区,让中国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对外开放之前那种封闭和落后的状态,很难想象成为经济特区之前的深圳、珠海是怎样的贫穷和荒芜。过去的一切,只因一个"对外开放"的决策而改变,而深圳、珠海便成了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自此,从沉睡中苏醒的中国开始快马加鞭地追赶世界。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面临着两个最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如何实现"改革"和"发展"。当时,中国经济贫瘠荒芜如沙漠一般。在这种形势下,中央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之路行不通,再继续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不能再继续落后下去,必须想办法尽快富起来。那么,怎样才能富起来?中国的经济之路该如何走?答案只有改革。通过改革,来实现发展的目的。要实现改革发展,就需要打破过去闭关自守、闭门造车的局面,打开国门,参与到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中去。1978年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恰恰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同志后来多次明确表示:"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我们的国家搞对外开放。在全国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试验中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于是便有了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的决定,后来改名为具有更丰富内涵的"经济特区"。

  所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设立特定的经济区域,在其内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特区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以市场条件为主,为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许可权。后来的实践证明,创办特区这次思想、观念上的大解放,是一个十分正确的抉择。创办经济特区,不仅为深圳、珠海注入了充足的营养,也为整个中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以深圳为例,深圳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通过优惠吸引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使本地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就自身环境来说,过去的深圳马路泥泞一片,楼房简陋残旧,居民贫穷落后,根本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叫作"深圳"的小渔村。但成为经济特区之后,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市繁华,商厦林立,道路整洁宽敞,消费场所遍设……当时的深圳、珠海,包括后来的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在当时及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连接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而且也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显著成果。它们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迅速前进,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对日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推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中国经济大步向前,开始进入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

  试办经济特区,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这次思想的解放为中国引进了"市场经济"的概念,影响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扩展到珠江三角洲,再到全国,整个中国经济因此而进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与此同时,这次思想的解放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杀出了一条血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为日后很多问题上的决策提供了借鉴。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