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试办经济特区,从沙漠到绿洲的春天

2008年11月27日 15: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七日七天

  一曲《春天的故事》,曾经响彻整个神州大地。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在深圳、珠海试办经济特区,让中国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对外开放之前那种封闭和落后的状态,很难想象成为经济特区之前的深圳、珠海是怎样的贫穷和荒芜。过去的一切,只因一个"对外开放"的决策而改变,而深圳、珠海便成了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自此,从沉睡中苏醒的中国开始快马加鞭地追赶世界。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面临着两个最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如何实现"改革"和"发展"。当时,中国经济贫瘠荒芜如沙漠一般。在这种形势下,中央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之路行不通,再继续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不能再继续落后下去,必须想办法尽快富起来。那么,怎样才能富起来?中国的经济之路该如何走?答案只有改革。通过改革,来实现发展的目的。要实现改革发展,就需要打破过去闭关自守、闭门造车的局面,打开国门,参与到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中去。1978年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恰恰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同志后来多次明确表示:"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我们的国家搞对外开放。在全国统一方案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试验中会出现各种矛盾,我们要及时发现和克服,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得比较快。"于是便有了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的决定,后来改名为具有更丰富内涵的"经济特区"。

  所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设立特定的经济区域,在其内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特区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以市场条件为主,为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许可权。后来的实践证明,创办特区这次思想、观念上的大解放,是一个十分正确的抉择。创办经济特区,不仅为深圳、珠海注入了充足的营养,也为整个中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以深圳为例,深圳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通过优惠吸引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使本地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就自身环境来说,过去的深圳马路泥泞一片,楼房简陋残旧,居民贫穷落后,根本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叫作"深圳"的小渔村。但成为经济特区之后,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市繁华,商厦林立,道路整洁宽敞,消费场所遍设……当时的深圳、珠海,包括后来的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在当时及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连接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而且也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显著成果。它们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迅速前进,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对日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推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中国经济大步向前,开始进入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

  试办经济特区,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这次思想的解放为中国引进了"市场经济"的概念,影响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扩展到珠江三角洲,再到全国,整个中国经济因此而进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与此同时,这次思想的解放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杀出了一条血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为日后很多问题上的决策提供了借鉴。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