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成功学”害学生也害“导师”

2011年12月04日 06:50   来源:武汉晚报   熊丙奇

  方舟子质疑李开复职称事件终于尘埃落定。11月30日,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微博上公布了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声明和聘书。对此,方舟子称,“李开复算不上造假,是拔高了自己的职称。”(华西都市报12月1日)

  李开复先生的做法,值得肯定。他选择了诚恳的道歉,诚如他所说,“作为被人尊敬和学习的公众人物,我理应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

  这是一个公众人物应该有的立场。如果李开复没有写自传,没有被很多青年学生视为导师,他怎么给朋友吹牛说自己26岁就是名校副教授,和多少国家政要是好朋友,这都没有关系,听者不过一笑置之。而作为公众人物,这种没有根据的放大,在确凿的事实面前,还拒不承认,就将起到很坏的负面影响,不但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公信力,而且会对青年学生进行反教育。

  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但很多公众人物宁愿选择“死扛”,原因在于,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担心一旦承认,自己构建的完美形象就此瓦解。而其实,在犯错之后不承认错误,那是比错误本身更严重的错误,前者还可解释为无心之失,而后者则是故意为之,粉饰自己的错误,所谓的完美,只存在于自身的幻想之中,反而更令大家不齿。

  以李开复的诚恳回应为结,方李之争可以说告一段落。但是,接连爆出的“青年导师”、“青年榜样”诚信问题,却不容忽视。不少年轻人对榜样们产生怀疑,进而对社会失去信任。在笔者看来,这是“成功学”对学生和“导师”的双重伤害。当下,整个社会盛行成功哲学,学生们也渴望快速成功,为此,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往往就是那些有着成功光环的“牛人”,谁的成功能够毫无瑕疵?但试想,如果“牛人”们都需要夸大、包装来给学生展示成功,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达到他们的描绘的“成功”呢?其结果是,很多学生有着成功“狂躁症”,纷纷幻想35岁之前就达到事业的顶峰,而在现实中,对身边的小事不屑一顾。

  告诉学生脚踏实地,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这远比为他们大谈成为成功人士更重要,我想,少谈功利的成功,多谈奋斗与人生价值,这才是公众人物在树立公众形象时更要注意的。从这一角度看,李开复先生的道歉,是一次很好的对学生人生价值的教育。

  作者为著名教育评论人

 

 

相关评论:

 

认错的李开复,仍不愧为青年导师

 

方舟子打李开复的假 是孤独对决聪明

 

“方李”论战,毋要演变为“党同伐异”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