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远离股市,何止“穷人”

2011年12月04日 06:45   来源:羊城晚报   阅 尽

  “穷人”就别掺和股市了,这是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前日的告诫。他的原话是“低收入人群和以退休金为主的人群不太适宜参与其中”。听闻此言,荷包瘪的人和阿伯大妈们或要跳将起来:歧视,瞧不起穷人!

  且慢发火。我要说,郭主席此话没错,其所言可谓当下股市的实情。作为股市新任“大当家”,没有屁股指挥脑袋,扯嗓子吆和:好买卖,快来发财!忽悠大家懵懂投股海,实在是殷心可鉴。

  说白了,低收入者“股市不宜”,是因为股市有风险,股海太险恶。穷人家指望那点存款供孩子上学,防灾养老呢,赔了,就天塌啦。实话实说,郭主席厚道着咧。

  买股票有风险,全世界皆然。但股市说到底是市场,市场的特征就是开放。走遍全球,也不会看到“穷人莫入”的告示挡于股市大门口。譬如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早年家贫,最初买股票的钱就是当球童挣的。像美国那样成熟的股市,普通民众的参与度远高过我们,有些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靠着多年不懈地投入,退休后就会获得一笔可观的投资回报。

  何以中国股市就排斥穷人呢?说白了,中国股市不是个“投资市”,而是“圈钱市”。掌权的,有门道的,有能耐的,大家齐伸长手臂,都想来捞大鱼。这些年来,政府、企业、券商、高管等从股市抽走的资金至少4万亿以上,但投资者获得的分红仅1万亿多点。因此,从大概率讲,真金白银投入股市的,只有亏的份。更可怕的是,股市“重融资,轻回报”的定位和理念。股票低迷,股票发不出去有人急,但投资人得不到任何回报,却是“风险自担”。一方面投资者亏损累累,另一方面则是“融资饥渴症”下几近疯狂的圈钱抽血,投资、圈钱阴阳两重天。

  眼下股市总是不断高台跳水,江河日下,认清了股市的鬼脸,何止“穷人”,即便是中高收入和富人,也纷纷“割肉”离场。长此以往,谁来支撑股市呢?

  新主席上任,人们期望,股市不仅要让机构大户有收获,更希望股市回归投资本位,任何人,只要是真正的投资者都能在此各得其所。

 

 

相关评论:

 

中国的股票到底适合谁炒?

 

央行利好能否提振股市信心

 

股市“进退有据”,股民才有“钱途”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反垄断调查有始更要有终    2011年12月04日
  • ·公款使用公开 高校不能例外    2011年12月03日
  • ·存准率下调,当心楼市作浪    2011年12月03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