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振峰:公众为何不满“金融业收入No.1”

2011年12月04日 06: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12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劳动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公布了相关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工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行业企业间差距、城乡间差距、地区差距、高管和普通职工差距,这四方面的工资收入差距近年来都在不断扩大,应引起社会重视。

    报告还指出,我国行业、企业间工资差距继续扩大。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16717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1。(12月2日《人民日报》)

    当前工资收入差距加大,无形中造成贫富差距扩大,长此以往,难免会演变成社会问题,对国家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相当不利,对此种现象切不可掉以轻心。

    其实,对于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收入较高,平均工资在行业间排No.1,我们并不用惊诧和慨叹。钱赚得多,企业多发些工资也正常。毕竟要调整收入分配的弊端,要依靠政府的税收等机制来进行,靠金融业内部的自我约束,无异于“痴人说梦”!

    当前,社会公众对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高薪酬问题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金融业的劳动报酬,特别是金融高管的薪资,是否与中国金融业的行业管理水平、竞争力、企业服务质量、社会责任担当和行业健康水平相称呢?国内外一直警示的中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存在的各种“风险”,他们有什么应对举措和有效治理?

    此外,当前资金供需矛盾的局面催生了各类借道理财和所谓“创新”的“影子银行”,甚至还有国有商业银行充当高利贷的“掮客”。那么,整个行业系统在防范风险传递以及有效监管防控上面都做了什么?

    其二,金融业拼命地发“高工资”,无论工资水平的增速还是增幅均已成为各行业的翘楚,那么,有钱“花”的上市企业为什么还一再推出天量的再融资方案到处“圈钱”呢?

    银行从来不缺钱发工资,资金面一紧张,就拿“再融资计划”来解决,并且频率相当之高、金额相当之大,怎么对得起投资者?有人预计今年上市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将突破4000亿元,你们“补血”难道要我们埋单吗?

    其三,与烟草、电信等行业一样,金融业的高收入背后也有两个字在支撑——“垄断”。中国的金融业仍具有强烈的“垄断性”特征,制度赋予的权力使它们可以控制产品的价格、肆意增添收费项目,资源的强力拥有使得金融业内即使有竞争,也是“有默契”的竞争。那么,国家是不是能在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方面再加把力呢?因为金融业的肌体即使再“胖”再大,也是“虚”的,更不要说参与国际化竞争。

    垄断是导致当下金融业收入畸高的深层次源头。此外,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政府作为制度的设计者,要夯实收入分配的体制基础。政府还须发挥调节功能,对一些周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政府需要运用税收杠杆和收入分配政策实施反周期调节。人社部劳资研究所的报告也指出,政府在理顺收入分配问题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公平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没有收入分配公平就没有和谐社会。要真正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体系,就必须矫正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不合理想象,保证社会的整体和谐,为此,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行业收入差距达4.2∶1

 

相关评论:

 

银行的巨额利润让企业欲哭无泪

 

银行的“收费依赖症”为何越来越重? 

 

中国的上市银行何以逆市狂赚?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