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用“4000万”衡量人生成败的双重偏颇

2011年04月07日 08:05   来源:武汉晚报   楚逸民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近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4月6日《天府早报》)

    董教授的这一语气激切的表述,招来巨大争议和强烈批评,并不意外。这正如报道指出的,“多数网民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这种激励导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

    确实,“40岁4000万”之说,既扭曲了“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教

    育观,也简化了原本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的价值观。在我看来,这句话的另一层偏颇之处,更在于后半段提出的一个论断~~~“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言下之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从结果来看~~~只要有钱有财富的,才是奋斗者和付出者;如果你贫穷,只说明你“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这样的逻辑,真值得宣扬吗?

    揆诸今天的现实社会,上述论断在很多时候无疑并不成立。比如,在“阶层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底层子女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越来越饱受质

    疑,“富二代”、“官二代”与“穷二代”、“农二代”之间的割裂越来越明显的今天,“40岁4000万”究竟还有多大的可实现性?岂不闻“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18年才“一起喝咖啡”,40岁岂够“4000万”。

    再如,在社会民主法治依然并不十分健全、权力制约仍然难以根本保证的大环境下~~~像产权还无法充分保护、司法独立还无法充分实现、权力寻租腐败现象还相当普遍,财富如何可能只“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又如何可能只“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学者研究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收入中,以权力寻租腐败为主体的灰色

    收入便高达5.4万亿。这样的财富与“奋斗和汗水”何干?又是谁的“耻辱和失败”呢?

    这也就是说,富有或贫穷的处境并不只与个人相关,更离不开社会制度环境这个大前提的支持,如合理流动的阶层秩序、健全的法治和权力秩序。否则,单凭个人奋斗而缺乏制度环境保障,财富与贫穷及其所代表的个人品格,完全可能走向董藩所说的反面。这诚如孔子的描述,邦有道,贫且贱耻也;反之,富且贵耻也。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