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减的“三公消费”为何只有“绝对数”

2010年12月31日 09:34   来源:红网   谭浩俊

  日前,记者从中央纪委获悉,各地区各部门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三项经费的财政预算,在2009年缩减158.0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压缩57.51亿元,其中出国(境)费压缩4.15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压缩17.02亿元、公务接待费压缩36.34亿元。(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单就数据本身而言,无论是158.06亿元还是57.51亿元,都不算是一个小数额。用这样的数据来证明压缩“三公消费”所取得的成绩,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又不难发现,这两个数据都没有使用相对数来进一步证明压缩“三公消费”所取得的成绩,不免让人产生一些疑惑。

  近年来,有关“三公消费”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方面议论的焦点。而有关每年“三公消费”支出金额多少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前些年,还一度传出过“三个6000亿”,即公车消费6000亿、公务接待6000亿、出国出境6000亿。虽然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反驳,认为是夸大其词,但是,由于没有能够拿出足够的理由和具体的数据进行回应,反驳立即遭到了舆论和公众的强烈批评。

  也正因为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正式公开过“三公消费”的准确数据,因而对所谓的压缩“三公消费”支出所取得的成绩,也就大打折扣。因为,如果每年的“三公消费”数额不象此前专家、学者猜测的那么多,那么,压缩几十亿、上百亿,就是很大的成绩,下降的比例也会很大。相反,如果真的如专家、学者所推断的那样,“三公消费”高达上万亿,那么,区区几十亿、上百亿又算得了什么呢?

  且不说压缩“三公消费”的数据有没有水分,也不说去年、今年压缩了“三公消费”以后,以后还会不会反弹。有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在总结和评价遏制“三公消费”方面,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有关部门使用过相对数这个概念,即压缩“三公消费”的数额占全部“三公消费”金额的比重。很显然,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政务公开问题。因为,并不是有关方面不掌握“三公消费”的数额,而是不想或不敢公开“三公消费”的数额。不然的话,压缩的“三公消费”数额又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呢?

  需要有关方面回应的是,为什么不想或不敢公开每年“三公消费”的具体数额呢?既然不想或不敢公开“三公消费”的数额,又谈什么压缩“三公消费”取得的成绩呢?即便这是成绩,又如何衡量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呢?毫无疑问,只有向社会公开“三公消费”的真实情况,舆论和公众才能对有关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

  也许,这就叫表述或表达的技巧。说实话,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如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绩效评价,就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使用绝对数有利,就使用绝对数,使用相对数有利,则使用相对数。可以这样说,相对数和绝对数的概念,早就被有关方面用得模糊不堪了,公众从这些数据中,也根本无法辨别出现真假、好劣。

  我们并不想否认这两年在控制“三公消费”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更希望有关部门做到的是,在严厉控制“三公消费”的同时,能够顺从民意,把每年“三公消费”的数据向社会让公开,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方面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否则,含糊地公布结果,就会让公众模糊地作出判断,不仅对工作不利,也对有关方面的形象不利。

(责任编辑:张秀华)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