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预算压缩“三公消费”的欺人逻辑

2010年12月30日 10:07   来源:中国网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各地区各部门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三项经费的财政预算,在2009年缩减158.0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压缩57.51亿元,其中出国(境)费压缩4.15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压缩17.02亿元、公务接待费压缩36.34亿元。(12月29日 《中国青年报》)

  “三公消费”存在了多长时间,就被百姓们指着鼻子骂了多长时间。从打有“公款”这两个字始,老百姓的心里就知道了什么是特权、什么是权力腐败,什么是权利不公。所以,姜文在电影里的对白很能让人心潮澎湃——我来这里只为三件事,公平、公平,第三件还是公平。更加上公帑浪费的数字一直是个“不能说的秘密”,我们只能在媒体与坊间的言论中寻找到一个大约为9000亿的“三公成本”。

  迷人眼不只有“乱花”,还有数字。可数字再乱,在9000亿和158.06亿的对比中,我们还是能体味到一些落差的。也许是以前从未注意的原故,当我看到我国2009年用在三公问题上的财政预算为158.06亿元,今年又压缩57.51亿元的时候,我还真以为相关部门找到了节制三公问题的根本方法了——用预算解决一切问题。而且,照此速度预算下去,再用不了三年,我国在三公问题上的预算就可以降到0甚至是负数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预算的归预算,现实的归现实,就像前几日传出的“公务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一样,虽然规定里写着“正部级官员用车排气量不高于2.5升、3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2.5升排气量、30万元,而一般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排气量及16万元以内。”但实际上,连小小的乡长镇长都能开上20万左右的帕萨特,其他官员就更不必说了。

  不是说预算数字的减少不可信,而是说,用预算来控制腐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逻辑。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即便各单位如实按预算来消费,人民币升值的问题还是有利于公款旅游花销数额下降的。人民币升值,在海外的购买力就上升,所用花销也就自然下降。其二,在当下的预算监督、财政监督现状下,让各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把“三公消费”背后那些犄角旮旯里的数字都如实地上报上级检察部门、预算部门,显然是个笑话。如其不然,政府的财政帐本早就透明了。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曾表示,“我们的财政预算是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我是勉强看懂,完全说清楚还得好好思考一下。”用预算来压缩“三公消费”,是个自欺又欺人的逻辑。你预你的算,他花他的钱,在很多情况下,两边根本就不搭界。其实,在笔者看来,“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原因,绝不只是知识或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是,严峻的现实与理想化的预算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很多人不能承认和接受的,如其不然,显得就比“看不懂说不清”更弱智了。

  说到底,遏制“三公消费”的根本方法还是那些老掉牙的词:打造阳光政府、加强民主监督尤其是财政监督,云云。但无论如何,这种自欺欺人的预算反腐,还是可以“洗洗睡了”的。

(责任编辑:张秀华)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