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一开始,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就以争分夺秒的方式在网络上下传输,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高考成为“全民高考”,已经是多年来就有的季节性景象。不仅考生、家长、学校、老师进入紧张状态,整个社会也进入相对特殊的两天。据报载,在北京,警方首次动用特警为考生巡逻,在广州,教师及医学专家为考生开列的“高考方略”,细化到了几时吃饭、几时休息、吃什么、带什么。
当然,“全民高考”还不仅仅指这些越来越周密的临时性措施,就高考本身来说,“全民化”还突出体现在对作文题的全社会讨论上。各大媒体上,有多位学者、作家、教育工作者的点评,有往年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回头再战,也有小学生提前挑战。甚至还有娱乐性参与其中,对各地高考作文题做流行歌曲等娱乐化点评和解读。
在所有的高考试题中,高考作文题,当然是社会讨论空间最大、参与性最强的题目。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我生活的世界》还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与你为邻》,各人自然各有理解与感触。从目前各大媒体上的内容来看,是否关注社会现实,是否展现生活世界,是否有理性思考,是否有足够表达空间,成为各路评点人评价出题高低优劣之分的主要标准。
从这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区别于学科知识性的考察,作文题已经超越出语文这一学科范畴,成为社会观察评判高考乃至教育的一个窗口和样本。在高考依然还是高等教育选拔的主要方式的现实之下,在人们眼里,它甚至还代表着这一场可能“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所能达到的对自身局限的突破程度,对个性、创意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接纳空间。
但从这个角度上说,这又是高考作文题不可承受之重。一道作文题当然应当有现实感,有发挥的空间,应当表达和指向教育的价值和方向。但这仍然只是高考中的一道题,再有现实感和想象空间的试题,都必须要有自由而宽广的内容去填充、去完成。而后者则必须要由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实现方式达致。只要教育是自由的,是尊重个性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怕是一棵树、一朵花这样的作文题,考生们都能拓展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如果教育的模式和应试方式不变化,则无论题目出得多么高远甚至是任意发挥的不命题作文,无论作家、学者和教师如何评价,在考生的实际操作中只会最终落脚到“好写与不好写”,“容不容易写出彩”的结论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教育的模式有高低之分,作文题却没有好坏之别。考生所能表达的东西,是由教育实现的,而不是由试题实现的。
我们当然不是要去反对讨论高考作文题,对它的讨论至少反映出当下的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但我们讨论的目标,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作文最终会由什么方式产生,教育的变革又应该从哪里开始。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