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1月以来,央行已30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调整次数就接近20次。随着经济继续下行筑底,分析普遍认为,央行很快就会降准,而且,年内还会有两次以上。但到目前为止,央行一直无动于衷,而是以连续逆回购方式补充市场流动性。
笔者认为,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央行不动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手段,除了策略调整之外,更多的还是现实需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一轮货币宽松政策留下的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至今没有完全消化。虽然有关方面始终没有承认货币出现过超发现象,但市场流动性过剩,却是不争的现实。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和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得到了太多不该得到的资金,使它们不仅有与政策对抗、与调控周旋的能力,而且暗藏继续扩张的内在冲动。一旦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势必增强他们扩张和抢夺资源的信心。
第二,从银行信贷投放的思维和方式看,应当“淡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功能,至少现在应“淡化”。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特别是银行,要将资金支持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但是,多数银行并没有认真贯彻和执行,仍然把信贷支持重点放在政府融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如果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谁能保证银行不会继续把增加的信贷投放资金投放给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企业?更重要的,在信贷投放逐步市场化的条件下,央行似乎又没有能力和办法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
第三,债券市场功能作用的不断增强,为央行“淡化”存款准备金率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自从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来,债券市场的功能作用正在明显加强,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债券市场融资不会推高M 2,同时,需要有关方面的审批,因此对资金用途、使用方法、投资方向等比银行贷款更易控制,更有利于资金向国家鼓励的行业和企业投放。如何规范债券市场融资行为,使债券市场更好地发挥融资功能、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值得关注。
第四,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也是“淡化”存款准备金率功能的现实要求。从最近两个月价格变动情况看,农产品价格已连续两个月出现了上涨。更重要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也在持续上涨。同时,有关美国将出台量化宽松政策的传闻,也一直没有消停。如果继续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调整手段,向市场注入过多流动性,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对价格上涨起到助推作用,使通货膨胀预期增强。
第五,生产型企业投资欲望不强,资金需求不高,也是央行“淡化”存款准备金率功能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经济持续下行、市场疲软,多数生产型企业经营困难,投资欲望降低,资金需求也不再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如通过逆回购、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等,将资金引导和分流到能够真正支持实体经济和生产型企业的金融机构。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