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政策再发力 生育友好更加可感可及

2024-11-04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生育友好,体现在一个个可感可及的细节里。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为“生”护航,也把更多资源投向“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化育儿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我国生育支持政策再发力。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4个方面提出13条具体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说起生育,避免不了这些“灵魂叩问”——生不生?生几个?谁来带?怎么养?生育,不是熬过十月怀胎就结束了,从生到育还有漫长的过程,生育、养育、教育是一体的。生育是家事,关系千家万户幸福,重视“生”更重视“育”,才能有效减少后顾之忧;生育更是国事,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深背景下,优化生育政策、强化服务支持“宜早不宜迟”。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生育放开,近年来我国根据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过程中,各地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有的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有的延长产假,有的发放生育“红包”,等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此次《若干措施》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将各地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提炼上升为政策,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性更强,覆盖了婚嫁、生育、托育、教育、就业等一系列急难愁盼的问题。这些措施“颗粒度细”“可执行性高”,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将为生育和养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比如,首次提出生育补贴制度,意味着“真金白银”奖励生育有望成为全国“标配”;又如,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

  生育友好,既有对少生不生的包容,也有对多生优生的鼓励和支持。国家政策层面的“向前一步”,是千家万户生育信心的重要支撑。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为了促进生育,但又并非那么简单,其更高的追求是人口高质量发展。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为“生”护航,也把更多资源投向“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化育儿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分析来看,人口增长放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现象。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是当前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挑战。建立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我国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资源匮乏,生育保险制度覆盖面窄、筹资渠道单一等。尤其是与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的实施相比,观念的转变往往更难。

  必须看到,生育对女性会有更大的影响,但职场女性生育歧视仍然存在,家庭中的性别平等意识也有待提升。如果女性在事业上追求成功,回到家中,却要面临“丧偶式”育儿,生育意愿自然会大打折扣。公共场合中,因幼儿哭闹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有人甚至呵斥一岁多的婴幼儿“闭嘴”,凡此种种让不少带孩子出门的家长压力倍增。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在公共服务优化和管理精细化上做加法,也需要不同群体间多一些相互理解,携手打造更加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

  生育友好,体现在一个个可感可及的细节里。《若干措施》全文出现10次“落实”二字。期待各地各部门继续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措施,以政策托举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为生育减负、让生活提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生育友好环境要体现在方方面面

     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政策再发力 生育友好更加可感可及

2024年11月04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生育友好,体现在一个个可感可及的细节里。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为“生”护航,也把更多资源投向“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化育儿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我国生育支持政策再发力。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4个方面提出13条具体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说起生育,避免不了这些“灵魂叩问”——生不生?生几个?谁来带?怎么养?生育,不是熬过十月怀胎就结束了,从生到育还有漫长的过程,生育、养育、教育是一体的。生育是家事,关系千家万户幸福,重视“生”更重视“育”,才能有效减少后顾之忧;生育更是国事,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深背景下,优化生育政策、强化服务支持“宜早不宜迟”。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生育放开,近年来我国根据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过程中,各地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有的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有的延长产假,有的发放生育“红包”,等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此次《若干措施》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将各地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提炼上升为政策,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性更强,覆盖了婚嫁、生育、托育、教育、就业等一系列急难愁盼的问题。这些措施“颗粒度细”“可执行性高”,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将为生育和养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比如,首次提出生育补贴制度,意味着“真金白银”奖励生育有望成为全国“标配”;又如,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

  生育友好,既有对少生不生的包容,也有对多生优生的鼓励和支持。国家政策层面的“向前一步”,是千家万户生育信心的重要支撑。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为了促进生育,但又并非那么简单,其更高的追求是人口高质量发展。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为“生”护航,也把更多资源投向“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化育儿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分析来看,人口增长放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现象。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是当前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挑战。建立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我国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资源匮乏,生育保险制度覆盖面窄、筹资渠道单一等。尤其是与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的实施相比,观念的转变往往更难。

  必须看到,生育对女性会有更大的影响,但职场女性生育歧视仍然存在,家庭中的性别平等意识也有待提升。如果女性在事业上追求成功,回到家中,却要面临“丧偶式”育儿,生育意愿自然会大打折扣。公共场合中,因幼儿哭闹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有人甚至呵斥一岁多的婴幼儿“闭嘴”,凡此种种让不少带孩子出门的家长压力倍增。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在公共服务优化和管理精细化上做加法,也需要不同群体间多一些相互理解,携手打造更加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

  生育友好,体现在一个个可感可及的细节里。《若干措施》全文出现10次“落实”二字。期待各地各部门继续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措施,以政策托举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为生育减负、让生活提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生育友好环境要体现在方方面面

     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