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官员网上晒财产,能否成为制度常态?

2012年08月28日 11: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朱珺,区财政局副局长,分管行政、政法、科教文财务管理和核算中心。共有住房三套。本人除每月5000多元工资收入外,有部分投资收益。配偶在小学任教,儿子在国内读大学”……这是记者在“徐州贾汪区勤廉评价系统”官方网站获取的信息。和朱珺一样,该区600名科级干部的家底也悉晒网上,全国网民都能查到。贾汪的做法目前在全国还是独家。(8月27日《新华日报》)

 



    官员网上晒财产到底能“晒”出什么?

    中国经济网网友 谌馨悦

    一则只凭自己填报,没有经过认证的信息被公开在网上,就能代表官员廉洁奉公、遵纪守法?难道600人中所有的人都会自觉地“晒”出自己的真实家底?笔者以为,作为政府干部,勤廉不是靠“晒”出来的。相比晒家底,老百姓更关心的是你为他们做了哪些实事。

    政府如今大力提倡干部清正廉洁无可非议,但是如何提倡也是值得深思的,这种毫无实质意义的“晒财产”到底能说明什么?

    谨防官员网上晒财产成为一场做秀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杨普

    这第一步很重要。如此大规模的“晒财产”,在全国不多见。一是涉及600名科级干部,以真实姓名进行公开;二是互联网上公开财产信息,不是在内网上内部公开;三是既“晒财产”,又进行廉政承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这迈出了探索领导干部公开财产的第一步,值得大家表扬,看到了希望,也多了一份期待。    

    官员财产公开一直是一个难题,成功的范例不多,大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地方都搞过资产公开试点工作,皆因种种原因,导致“开始得很美丽,结束得没道理”,昙花一现后归于平静。每一次官员财产公开都会引发公众的极大关注,说明这是众望所归。正因如此,领导干部公开财产,接受公众评估监督,也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如何有效推进领导干部财产公开?靠干部自觉自省往往效果不佳。要让这种公开既可靠又有效,既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又能保护被公开人员的合法权益,没有一个长远合理的规划是不行的,如果仅仅是一场流于形式的做秀,其意义又能有几分呢?

    官员财产公开绝不能浅尝辄止

    中国经济网网友 何健 

    从此次贾汪区公布的信息来看,不难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600名干部公开的信息,全系个人自主填报,组织未加核实,真实性、准确性大打折扣;网上公布个人家庭财产基本情况,应当有监督举报、查处反馈的过程,相应的配套政策是否完备;若网上公布后“零举报”现象凸出,群众对公开制度不信任,不愿参与政府活动,纪检监察机关又将如何主动出击等等。套用一句革命老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本是一项综合、复杂、系统的工程,绝不可浅尝辄止。

    提高官员财产申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要大力加强官员廉政文化建设。要让官员财产公开成为一种常态和惯例,让官员在监督下工作,在法制中用权,使勤廉成为当代政府的执政形象。

    官员网上“晒财产”应成为制度常态

    中国经济网网友 叶祝颐
    

    虽说要求官员公示家庭成员财产涉及到隐私问题,但官员作为公众人物与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公众不仅对其寄予厚望,而且有权监督其如何使用权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官员的隐私空间比普通公众要小一些,其家庭成员的有关信息也并非单纯的隐私,而是一种公共资源,公众有权在一定程度上知晓这种公共资源的相关情况。掌握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人,必须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如果官员财产信息能够经得住民众检验,如果有关部门以此为契机建立官员个人事项报告长效机制,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跟踪、动态管理,要求官员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对财产信息申报不真实的官员启动问责程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部房产、投资等个人事项报告将步入制度化轨道,这也将为全面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