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防止"内需"变"内虚",要实现"三个转变"

2012年08月28日 10: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出口严重受阻、外需难堪重任的大背景下,扩大内需无疑成为“稳增长”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

    目前从各地所采取的措施来看,无一不是把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增加投资数量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据媒体统计,仅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就高达7万亿元。

    在外部环境恶劣、内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投资拉动,增加国内需求,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也不能病急乱投医,在制定投资规划、确定投资项目、安排投资计划时,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管什么项目都投,不管有没有能力都投。如果这样,“内需”就可能会演变成“内虚”,老问题没解决好,新问题又出现了,给今后的发展留下很多“后遗症”。这当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应当出现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避免投资拉动出现“内虚”现象,给今后的发展留下“后遗症”呢?如何才能通过投资拉动,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给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呢?笔者认为,应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要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转变。这是当前中国最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经济能不能转型、结构能不能优化、内需能不能拉动的关键。

    众所周知,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在投资方面,从总体上讲,都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主导了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方向。即便是企业投资,也没能挣脱政府之手,没有形成真正的独立投资。政府主导,在投资的速度上无疑是最快的,最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拉动效应。但是,在效率上就很难说了。因为,政府主导的投资,绝大多数都局限于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与改造、房地产等领域,不仅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抬高了地价、房价,也拉大了政府负债。而政府负债,很大程度上是透支未来发展潜力形成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政府在投资方面的主导力太强、投资热情过高,会给民间投资带来很大的挤压和抑制,形成政府债务累累、民间资本没有出路的矛盾格局。

    所以,此轮投资,切不可再以政府为主导,而应当转向企业主导、政府引导。政府的主要工作应放在制定规划、确定目标、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效率、扩大开放领域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发挥企业和民间投资者的作用,让企业和民间投资者扮演投资的主角。自然,投资的效率就会提高,浪费现象也会大大减少。不仅如此,政府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经济杠杆、资金扶持等,引导投资者转变投资理念、优化投资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目标。

    其次,要实现由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转变。从这几年投资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单看数量和规模,已经足以对经济形成强大的拉动作用和后发力量,不可能出现经济持续下行的现象。想一想,仅银行贷款就新增了三四十万亿,再加上其它方面的投资,怎么还可能出现投资不足、增长乏力的问题呢?

    问题在于,由于前几年的投资,大多是非生产性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房地产等,而这些投资,往往是“一次性效应”,后续效应和可持续效应很差。其所拉动的产业,从表面看涉及几十个门类,实质真正被拉动的只有水泥、钢铁、道路建设机械等少数几个行业。更重要的,在投资“虚旺”中,使钢铁、水泥、道路机械等行业盲目投资现象不断加大,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

    所以,在新一轮投资中,必须避免单纯依靠数量扩张的方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以质量为主的格局,防止投资“虚旺”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要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比重,让生产性投资成为新一轮投资的主角,特别是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投资要加大力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另一方面,其它投资要突出民生性、基础性和保障性,要有利于民生改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社会化水平提高等。所投项目,也要面子和里子相一致,不仅地上的要好看,地下的也要好用,如城市排水、农村灌溉、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改善等。切忌再出现遇到大雨就涝、遇到天旱就干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把握好投资的节奏,避免紧一阵、松一阵现象的出现,避免需要时摊子铺得过大,经济稳定了、政策调整了,半拉子工程到处都是的现象。

    再者,要实现从过度城市化向城镇化的转变。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方政府在投资理念上,总是希望通过完全的城市化达到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政绩的目的,造成城市越做越大、越做越空、越做越不协调的局面。从表面看,城市实力增强了,人口增多了,功能配套也完善了,但是,城乡差距却拉大了,农民进城的压力也更大了,使城市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日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的一次调查发现,在户籍改革问题上,竟然出现了市长集体反对户改的现象。原因在于,改革的成本太大,城市难以容纳。搞不好,会随着农民进城过猛,减少城市福利,引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矛盾。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前一阶段城市发展的思路和理念。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味地强调城市做大做强,而是将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可容纳能力的同时,加快小城市、小城镇建设步伐,使之与城市发展同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城市的压力还会这么大吗?市长们还会集体反对户改吗?

    所以,市长们在反对户改的同时,应当更多地想一想如何去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问题,让城镇化优于城市化,让小城镇有效弥补过度城市化带来的缺陷。

    总之,依靠投资扩大内需是可行的,也是正确的。关键在于,不能停留于老思路、老方法、老手段尚,而要适应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转变投资思路,转变发展理念,使“内需”不要出现“内虚”。(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扩大内需事关大局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扩大内需须抓住主要矛盾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