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球又输人”的舆论倒戈令人欣慰

2012年08月02日 08:38   来源:中国网   陈一舟

  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赛场上,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选手于洋和王晓理在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对阵韩国选手郑景银和金荷娜。赛场上居然发生了谁都不想赢球的怪事!这个反常现象令全场6000余名观众发出阵阵嘘声。(8月1日《新华网》)

  故意输球以避开强手,这种现象在中国体坛已经见怪不怪。拥趸者对此往往振振有词——既然规则允许,对保金牌有利,为何不能作为一种策略来执行?保金牌有利就是真理吗?这种荒谬的价值观是对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无情践踏,引起6000名观众“嘘声一片”是必然的。

  新华社的报道称,“输球又输人,丢人丢到家了!”——与以往的情况不同,这一次的“让球事件”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强烈倒戈,国人并没有因为奥运金牌和维护中国形象的“大局观”而给予回避、宽容甚至包庇,而是反馈出了无与伦比的耻辱感和沉重感。这种“一反常态”的反省和追思,与最近对于举国体制的拷问和质疑一样,都可以视为体育精神在中国的凝练上升和公民社会成长的表征,令人欣慰。

  还记得在四年以前的北京奥运会上,8月21日是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的22岁生日,他实现了男子短道项目第一人的梦想。那一刻,鸟巢全场9万多名观众唱起生日歌,为他祝福。当被媒体称作“职业破纪录者”的伊辛巴耶娃再次向世界纪录发起新的冲击时,她做起了每次破纪录前的习惯动作——高举手臂,打奏节拍,全场观众马上热烈的配合,为她助威鼓劲;当日本“蛙王”北岛康介站上领奖台时,中国观众报以热烈掌声……给失败者鼓励,给对手以掌声,对己身的问题和丑陋勇于自省,这是一个成熟公民(奥运观众)和成熟社会应有的品质。

  奥运会的看点不仅在于金牌,还在于“输球又输人”舆论倒戈之类展示奥运理性和道德感的社会细节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本届开幕式上讲过一句话:“赢得胜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比赛”。套用一下罗格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拿多少块金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享受竞技运动的快乐;金牌总数是世界第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不断参与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中国体育怎样实现“质”的进步。

 

相关评论:

 

输掉的不止是一场比赛

 

不该丢掉的奥林匹克精神

 

羽球赛事处罚不该限于选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