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学会真诚平等的对话议事

2012年07月30日 07:18   来源:中国网   李晓亮

  最近网络上,刮起了一股向“标题党”和网络戾气“宣战”的风潮。“铲除网络XX”、“向网络XX宣战”,这是裹挟在这股风潮下的一些评论文章的标题。(7月27日中新社)而若单从字面意思来看,类似“宣战”、“围剿”、“铲除”……之类的字眼,其实本就暗含着某种暴戾之气。

  如果真要消弭网络暴力,就该从最基础的网络表达开始,学会真正的宽容海涵,真诚平等,成熟理性,只有平和说理,才能消融戾气,才能构建融洽的网络舆论氛围。

  这次反网络暴力,应该是起源于近日中青报的一组“拒绝网络暴力系列报道”。比如《微博“约架”:从网络语言暴力到现实的拳头》等。之后的《谁在为网络戾气“添油加柴”》一文,更是将反“标题党”、反网络戾气,推向高潮。

  文章指出“从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约架’,网络暴力猛于虎。”“新闻标题戾气十足,泄愤帖无处不在,贴吧里遍布人身攻击……看着就觉得心里闷闷的,看完就想回帖骂人。”还提到几个标志性的歪曲新闻内容炮制的“标题党”的例子:“‘专家称在中国看病并不贵’;‘环球时报社评: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

  对常上网的人来说,上述内容,特别是“标题党”例子,根本不算什么新闻。特别是微博兴起之后,这些在微博传播得最广最热。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其实也针对这些很热的议题广泛深入讨论过。比如上述《环球时报》那篇原名为《反腐败是中国社会的攻坚战》的评论,因“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这个改名之后,就曾引起过激烈争锋谈论。不仅是网络层面,不少传统媒体的评论版面,也曾刊文加入讨论阵营。

  这里,不过多涉及具体文章的立论观点和行文技术层面的指摘,而是针对眼下这股反“标题党”、反网络戾气浪潮,说点感受。不管是媒体采访时的“断章取义”,网络转载时所谓的新闻“标题党”,还是个人层面的某些非理性的网上“约架”;不管是一言不合,甚至仅是看你不顺眼,就动辄展开的人身攻击和地域歧视,还是无底线无原则的言语围殴暴力狂欢,以乱曝隐私为乐的“人肉搜索”。

  很多网络暴力乱象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症结,就是从个人角度来讲,我们没有宽容平等理性平和的说理对话的心态和素养,从制度规范层面来看,我们之前在大众教育和社会公共层面,缺乏相关的逻辑和说理训练,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可,内化为基本社会共识的文明理性议事规则。

  当然,这还是抛开了具体的日常人际纠纷、私人恩怨,没有纳入社会焦点矛盾维度下,仅是就事论事,针对网络舆论场特点的定性。在网上,首先要学会对话,既然是对话,那么必须保证平等真诚的高效沟通。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的网络交流,就丧失了平和宽容的基础。要么是气急败坏的,哪怕伪装成“义愤填膺”;要么是尖酸恶毒的,哪怕披着“睥睨一切、全知全能”的外衣;要么是以讹传讹的,哪怕是打着“追求真相”的幌子……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不会因为见解相异,而直接攻击发言者本人,甚至辱及其家人。如此讨论氛围,只能让地域攻击和人身攻击,成为网络话语场的常态属性。没有尊重和倾听,只有党同伐异,“他人即地狱”。“惯性质疑”变成网络表达的起点,只会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耗散更多的社会信任。

  媚俗的、虚假的、暴戾的,上纲上线的一些网络信息,会大行其道,而有甄别的,节制的,不那么讨巧讨喜的信息传播,则可能举步维艰,四处碰壁,这样的网络生态就是非健康的。而长此以往,这样的网络规则下,信任、宽容、真诚、平等……会变得日渐稀缺,最后受害人还是网民自身。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