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考卷的内容几乎全部来自一本教辅书,意味着有幸钻研过这本书的考生将如虎添翼,而无缘得见这本书的考生只能自认倒霉。这种起点不公平、偶然性极大的考试,已经失去了检验考生真才实学的功能,考试的成绩不应该再作为录取与否的依据。
陕西省米脂县县级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人员笔试于6月17日举行。这场本该正规严肃的考试,却很快被曝出笔试试卷全部100道客观试题竟与一家出版社的辅导教材雷同、多处汉字印刷错误、涂卡时考号少一位、只笔试不面试等“低级错误”,引发社会关注。
考生准考证号有11位,考卷上却只有十个格可涂;一道“单项选择题”,却有两个答案符合题干要求;有道题把“民法通则”的“民”印成了“明”,还有道题把“同一切反对人民利益……”的“同”印成了“筒”。这份决定着很多考生前途命运的考卷,竟然是从一本教辅材料中直接克隆过来的,可见命题人偷懒到了何种程度。克隆不说,而且克隆出了比比皆是的错漏,可见命题人又马虎到了何种地步。
事业单位招录考试,某种程度上类同于过去的开科取士。一旦金榜得中,获得“进士”出身,便成为候补官员,不久之后就能在中央和地方出任实职。而此次招录考试中,一旦取得好成绩,便有很大机会在事业单位中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今年招考只设笔试,取消面试,这次考试对于考生们就更为重要。从国家的角度说,这是在为国取士。从考生的角度说,这是他们的命运之“战”。如此重要的考试,出现了如此荒唐悖谬的结果,实在是令人可笑复可气。
细究这次考试的命题过程,其中还有一段“层层转包”的故事。米脂方面将命题任务交给了榆林市人才交流中心,榆林方面又从延安高校中找了两位老师各出了一套题。米脂方面设有招聘领导小组,榆林方面设有人才交流中心,两个机构无法拿出一套像样的基础知识考题,究竟是能力和水平不够,还是责任心没有到位?命题权最终转包给了个人,可是“接活儿”者同样不肯下工夫,找了本教辅材料抄得不亦乐乎。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考试的组织者,还是命题的执行者,都没有感觉到身负的责任重大,都没有把手中的命题权当回事,最终造成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低级“事故”。
错谬频发是因为不认真,不认真是因为不重视,不重视又是因为什么?很可能是因为在不少地方,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已沦为走过场。过去几年,“萝卜招聘”事件时有报道: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在2010年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只允许本区籍生源或父母一方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考生报名。2010年11月,江苏句容市政府接待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招聘,开出的应聘条件专为一名副市长的侄女定制。湖南冷水江、湖北利川等地也出现过类似事件。这些此起彼伏的招聘丑闻,一方面映射了地方权贵阶层操纵事业单位招聘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向公众发出了错误的信号:考试不重要,功夫在诗外。
尽管“萝卜招聘”远不足以概括事业单位招聘的全貌,但它的确给很多参与者留下了心理阴影。命题人不认真,说明他对这项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失去了信心,而且不担心出错之后可能招致的惩罚。组织者既不亲力亲为地命题,又不对出题水平进行把关,同样暴露了他们对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上没动力,客观上没投入。
一套考卷的内容几乎全部来自一本教辅书,意味着有幸钻研过这本书的考生将如虎添翼,而无缘得见这本书的考生只能自认倒霉。这种起点不公平、偶然性极大的考试,已经失去了检验考生真才实学的功能,考试的成绩不应该再作为录取与否的依据。可是,如果考试重新来过,且不说招聘程序的公信力已遭到严重破坏,那些已经为考试付出心血的考生,那些因为得到高分而狂喜过的考生,也将不得不重新归零,满腹惆怅无处诉说。
为国取士,不容马虎。考生前程凝结于此,又怎么忍心胡乱应付?米脂命题错漏事件,当为全国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者戒。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