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空置房盛满了欲望和忧伤

2012年06月08日 07:18   来源:长江日报   采桑子

    前不久,北京市公安机关开展了实有人口基础信息大调查百日专项工作。目前标注出租房屋139万户,核对空置房屋381.2万户。关于空置房现象,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韩复龄在新浪微博上说:“北京空置房高达381.2万户,什么概念?假设一户平均住2人,就能装下700多万人口,如是三口之家,就能容下1000多万人。”(6月7日《长江日报》)

    北京警方公布“空置房屋381.2万户”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这种权威调查再次让令人费解的空置房现象露出了冰山一角。空置率如此之高,北京如此,其他城市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空置房现象表明,即便人口密集如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从总体供求关系上看其实是不缺房的。换言之,我们的社会缺的并不是房源,而是有效的配置手段和公平的分配制度。

    所谓空置房,云空未必空,或者竟是一个伪命题。相当部分的空置房,早已是名房有主的,是购而未用的;另外少部分空置房,仍在开发商手中待价而沽。也就是说,从产权上看,真正的空置房是极少的。

    空置房不空,虽然大多没有住人,但是仍然挤满了欲望。比如权力的欲望。许多掌握着公权力的人,其实从来都是“不差房”的,一方面他们享受着公务员住房福利政策,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途径购置房产,这大约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至于利用手中权力之便,利用权力寻租机会,控制保障房分配,攫取商品房资源的情形,也并不鲜见。前不久,昆明市长张祖林就坦陈,有权有钱部门的人员有四五套房子很普遍,多余的房子都不愿低价出租。

    再比如资本的欲望。开发商们不是不知道空置房已经多得不正常了,也不是不知道只有降价是最为适宜的,但是也许他们从房地产开发中赢得机会赢得暴利已经习惯了,于是高调拿地且变换花样开发高端商品房的欲望很难止歇。

    房产利益既得者的欲望之外,空置房恐怕还盛满了百姓的忧伤。看到商品房源那么多,空置率那么高,平民百姓在翘首以盼保障房制度更普惠、商品房供求更靠谱的同时,对那些不可谓不豪华,除了盛满欲望可能从来都没有打算住人的空置房,难免要羡慕妒忌恨了。羡慕妒忌恨,那可是正常欲望不能满足时的失望忧伤啊!

 

相关评论:

 

还原房屋的居住功能刻不容缓

 

381.2万套空置房还原楼市真相

 

380多万空置房,击碎了多少人的住房梦?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