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接受质询应成法治常态

2012年06月05日 10:28   来源:法制日报   李英锋

朱慧卿/画

  “同样是违规处罚,为什么罚他1000(元),罚我5000(元)”、“12315的电话经常打不通”、“保护商标有何措施”、“今年证照续办为什么难”……5月23日上午,广东省广州市工商局荔湾分局局长李兆强“面对面”接受了上百名商户的现场“拍砖”。5月29日,该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这次活动不会是‘三分钟’热度”(6月4日《中国青年报》)。

  民众“拍砖”,官员流汗。近年来,这种充满“火药味”的场面不断出现,其中,有一些活动是由纪检机关、媒体组织的,官员被动参加,也有一些活动是由政府部门自发组织的,官员主动参加。笔者以为,无论官员以何种形式接受民众质询,都或多或少地展现出了直面监督的勇气,都是对民意的尊重,都是一种开明的态度,都是一种进步。因为,敢于上台直面民众质询总比始终回避敷衍民意要强。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但显而易见,权力仅仅在行风评议、述职述廉等活动中接受质询还远远不够:一者,权力在行风评议、述职述廉等活动中往往需要民众尤其是管理服务对象测评打分,权力需要好评,需要高分,权力有取悦这些人的本能,即便某些活动中没有测评打分的内容,权力在特定氛围中也有作出具体的谦逊表现以迎合活动主题的压力,因而,权力短暂的谦逊并不能充分表明诚意;二者,一年一两次甚至数年一次的权力接受质询活动根本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不能全面排解民众的疑惑。你看,在广州市工商局荔湾分局组织的这次质询活动中,台下百余名商户老板争抢麦克风提问,其中一位商户老板连举6次手都没轮到提问,这说明,商户老板们有很多问题憋着要问,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没能得到机会。需要强调的是,参会的商户老板还只是当地整个商户群体中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商户并没有到质询现场,更没机会“面对面”地质询官员,他们的心里肯定还憋着更多问题。

  其实,权力接受民众的质询、排解民众的困惑不仅要定期“开闸放水”,更应该“细水长流”。权力应该随时随地保持谦恭的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就高度重视民众监督,负责任地处置民众质询,这样,民众监督的渠道便能始终疏浚畅通,民众便不至于陷入监督饥渴状态。

  权力接受民众质询应成法治常态。在这种状态中,民众有了问题可以即时发问,有关部门应该及时答复,民众不会有瞻前顾后的顾虑,不会遭遇刁难报复,民众的质询能够产生实质效果,能够帮助权力发现自身不足,摒弃一些不良的行为,预防一些错误的倾向,能够倒逼权力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如果民众的质询确实涉及一些政府部门的违法违纪行为,质询还应该自动引发惩戒问责机制。

  质询权是监督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行政复议权、行政诉讼权、投诉举报权等权利的有益补充,权力有义务尊重民众质询权,满足民众质询权。如果权力每一天都能真诚地“面对面”接受民众“拍砖”,那么,将会大幅增进权力与民众的理解沟通,提高民众行政救济的效率,把很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还能提高政府公信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