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振峰:股民已蹉跎 召来“圈钱洋老虎”需谨慎

2012年06月05日 06:3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周一,股市受外围疲软及扩容担忧多重打压而大幅下挫,沪深两市以一根大阴线收局。针对国际板传闻,财经学者马光远在其微博上质疑称:“口口声声要国际化,真正的国际化就是搞个国际板?哪个真正国际化的资本市场搞了个专门针对外国公司的国际板?国际板的思路实在匪夷所思。”他还转发了网民留言:“这个板,那个板,都是股民的棺材板”。

    推出国际板的传言本已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份《指导意见》还是把国际板再度引入了市场的视线,导致市场投资者惊慌失措,市场恐慌情绪弥漫。据6月4日《经济参考报》报导,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发改委等八部委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制度规则,认真做好相关技术准备,适时启动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试点。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金融组织、境外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将持有的人民币投资我国金融市场。

    有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有巨额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推出国际板,可以带动人民币的国际交易和国际结算,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于拓宽境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是相当有利的。然而,在推出国际板与否,乃至于推出国际板的合适时机等方面,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与国际板被认为是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多元化尝试的观点不同,有人担忧,未来在国际板上市的企业,中国普通投资者或许并不熟悉,假如监管不到位,一旦出现经营不善或破产,中国投资者的投资无异于将“肥肉”抛给“饿狼”,有去无回。此外,假如上市的本来就是在华外商投资企业,那么会不会有可能为他们资产高溢价套现提供更顺畅更宽广路径呢?还有,本已喊“渴”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会不会更加“雪上加霜”,遭受挤出效应呢?动辙数百亿融资规模的境外大企业到中国股市来融资,国际板从谁的口袋里掏钱呀?

    应当说,本来A股的圈钱市就让投资者们伤透了心,困于资本市场长期熊长牛短境地的普通股民还要蹉跎复蹉跎,一旦召来“圈钱洋老虎”,中国股市或将令人更加悲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市长韩正曾表示,国际板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有法律制度,还要有很多技术准备。那么,仅过3个月,包括交易规则、制度和国际板货币计价、B股遗留问题等等那些条件完备了吗?此外,正如不少业内人士所说,推出国际板之前,还必须对我们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公司法、会计法、信息披露规则、公司治理规则等进行梳理和整饬,现在贸然推出恐怕条件是不成熟的。媒体称那份涉及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的通知中,唯独缺少了证监会。那么,证监会“缺席”会不会与时下股市持续低迷和推出国际板的条件未全有关?否则,文件若是“8+1”,那国际板推出可就是“板上钉钉”,而绝非“适时启动”啦!

    国际板推出或许是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选项,但是,在诸多条件并不完备、市况特别不佳的背景之下,股民和市场的心理是动荡不安的。蠢蠢欲动的国际板推出动作不免过于粗糙,政策推行与拿捏恐怕还不是恰到好处、筹谋充足呀!

    股市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的势微,既体现了广大投资者对未来经济成长不确定性的担忧,也有来自监管制度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假如一定要强调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那么是不是应当先学习人家在上市、监管等方面的好做法,革除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弊端?届时,贴在中国投资者屁股上的国际板,才不会是钉着尖锐钢钉的的砧板!

    今年以来,A股走势一直不是很好,受外围市场走弱影响,A股面临的考验十分严峻,股民已是蹉跎万分,若再召来“圈钱洋老虎”,务必慎之又慎啊!(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A股估值修复进行时

 

曲子:全球视野下的中国A股牛市展望

 

曲子:A股回暖确定 中期变化还待观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