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曲子:A股回暖确定 中期变化还待观察

2012年02月07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1年,在A股沪指下跌21.68%之后,2012年1月份,A股沪指反弹了4.24%。截止到上周末今年沪指反弹接近6%。近期和中期的中国股市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当下股市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其实最简单的判断就是,A股仍在弱势之中。这从成交量可清晰判明,如此低的成交量说明没有场外资金进场。没有场外资金进场,股市就不可能有大的行情。事实上,场外投资者早已“冷淡”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场外投资者多年一直奋战在中国房市,2011年又被“诱逼”进民间借贷市场。只有在这两个市场逐渐开始被“冷淡”并确定下跌趋势之后,股市的春天才会出现。

    进入2012年之后,A股开始表现出回暖走势。近期反弹完全可以预期,但反弹力度不会太强。短线投资者可以大胆参与,而中长线投资者仍需等待和观察。

    短期反弹可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其一,温总理的讲话和近期决策层维护股市的“声音”,养老金入市和不入市不断出现各种“杂音“,这种维护的“声音”和“杂音”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继续发行新股;其二,国际资本开始“暂时”回流新兴市场国家。据彭博社数据显示,1月份全球股权基金向新兴市场国家净流入77亿美元。花旗银行数据显示,2月1日前一周,流入新兴市场股市就有26亿美元,其中中国股市是2.47亿美元;其三,低估值吸引力。2011年A股沪指估值12倍,低于道指、标普500、日经225,纳斯达克等重要市场指数。所以从估值来看,A股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吸引力。最后,在盘面和技术上,下跌和做空动能已明显不足,反弹自然也会随之出现。

    进入2012年2月份及之后,有哪些因素决定着A股较大的行情呢?

    笔者认为有如下主要因素决定:

    第一个因素,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和发行速度决定着股市行情大小和强弱。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截止2012年1月底,有295家企业排队等待上市主板与中小板,190家等待登陆创业板,两者相加为485家企业在排队等待。中长线投资者请牢记,中国股市始终是“呵护融资者和歧视投资者”的,在目前的状况下,融资一直是一种特权,除非发行制度和基础制度作出重大变化。

    第二个因素,政策面变化与长线资金进场。这主要取决于政策面是否允许养老金等各种长线资金入市。从长远看,养老金必然要入市。原因很简单,养老金等各种长期资金全部投资固定收益品种,很难跑赢CPI的。

    第三个因素,近期或上半年房价和经济基本面变化。房价下跌方式决定着股市的变化与方向。若房价出现暴跌,肯定会对股市产生冲击,因为这会引发一系列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变化。但反过来说,房价暴跌也会引发政策“突变”而利好股市。若房价缓跌,则股市缓涨的概率很大。经济基本面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速回落的幅度上。

    第四个因素,国际经济和全球资本流向变化。主要表现在欧洲和美国经济变化引发的全球资本流动冲击。若欧债危机再次突变会出现全球资本集体流向美元,造成资本加速流出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

    总之,2012年2月份及之后一段时间内,短线可做反弹,中长线继续等待观察。今年中国股市投资机会可能会超出投资者的预期。(曲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A股吸引力来自哪里

 

龙年A股否极泰来

 

2012年是中国A股的牛市基础年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