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5月18日:阶梯电价上涨,涨的是什么成本?

2012年05月18日 11: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我想问一下广东电网,今年涨价弥补了成本亏损,如果下一年成本继续上升,是不是还要涨?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从内部节约成本?”16日下午,在广东省居民用电试行阶梯电价听证会上,一名广州的消费者代表当场向广东电网提出上述质疑,对面的广东电网代表面露难堪。听证会共有29名听证会代表出席,现场“硝烟滚滚”,不少代表炮轰电网公司“一边享受垄断带来的高利润高福利,一边以电价太低为名要求涨价”。

 

 

 

    乐见价格听证会“硝烟滚滚”


    价格听证会就得有点火药味,因为它涉及民众的经济利益,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哪能不据理力争、讨价还价?不要怕争吵,不能嫌麻烦,这本该是一件锱铢必较的事。听证会“硝烟滚滚”,是为了把问题摊在桌面上,好好地争个孰是孰非、吵个清楚明白,听证会一时的“不和谐”,正是为了日常社会生活的和谐。

 

    面对质疑,电网代表为何“难堪”


    听证会最初是一种司法审判模式,由意见相反的双方互相辩论从而作出判决。我国公共行政决策引入听证制度后,很多地方的听证会变成了走过场,不仅代表的来源无法公正地确定(比如此前媒体报道的听证会代表专业户),反对意见还经常受到压制,听证以后不按听证结果执行的也不是没有。在此背景下,听证程序本身的公信力时常被人们怀疑。


    谁来回应听证代表的质问


    电网员工高利润、高福利,其实是公开的秘密。2010年,国家电监会发布数据显示,在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构成中,折旧、职工薪酬以及其他费用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41.64%、19.32%和27.15%。这一数据颇值得解读,因为职工薪酬与其他费用居然占到总成本的46.47%。职工薪酬为何如此之高?高达27.15%的其他成本是什么成本?

 

    先挖“内部潜力”再涨电价,如何?


    电网员工收入高、福利好,久有耳闻,然而平均工资比咱高出一倍,还是有点艳羡、惊诧,继而疑虑:老百姓节衣缩食为电价多掏的钱,究竟是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雪中送炭,还是为他们锦上添花?


    垄断电企挥动“涨价刀”前应先砍自己


    若论优势和支持,国有电企比民营电企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没有政策支持的民营电企不但能生产低价电,还能盈利,有垄断身份加持的国有电企不但电价高,还亏本,究其原因可能更多要归于经营思路,管理水平,成本控制等“纯企业经营”范畴了。国企本就人员臃肿,而且还要拿着高薪,享受着高福利,内部成本支出如此巨大,煤炭价格等上涨又抬升了生产成本,国有电企想不亏损确实很难。

 

    价格听证“硝烟滚滚”成常态有待制度催化


    应当说,广东居民用电试行阶梯电价听证会上“硝烟滚滚”,乃是发韧于部分代表的良知发现和公共担当,并非制度催化使然。换言之,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当下生态下,要让听证会拨乱反正回归本原,光指望听证代表的良知觉醒和道义回归是靠不住的,归根结蒂还需要仰仗制度的催化呵护。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电网之“肥”,人尽皆知,此时跳出来哭穷、说亏损、向公众伸手,只是不愿意吐出“到嘴的肉”,继续扮演“哭着孩子”以达到“有奶吃”的目的而已。两桶油、水务、天然气、铁路运输……几乎所有垄断行业都是这样,不用公开成本,只凭一张嘴,就可以随意控制民众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涨或者跌,涨的是什么成本,却犹抱琵琶半遮面。破除行业垄断,公开各项数字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白羽)

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閹烘嚦娑㈠籍閸噥妫呴梺鍐叉惈閹冲海绮堥崱娑欏仺妞ゆ牭绲介弸銈囩磼閹拌埖瀚�
延伸阅读
  • ·265亿节能家电补贴将带来什么    2012年05月18日
  • ·加强农业建设应各方协调    2012年05月18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