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5月11日:为什么任由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多跌少”?

2012年05月11日 11: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从5月10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30元和310元。针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多跌少”的质疑,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内汽、柴油价格与国际市场趋势总体上一致;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油价必然是“涨多跌少”的。

 



    油价“涨多跌少”是谁的“必然”
   
    在油价的上升通道中,国际油价连涨22天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连跌22天,因此上涨过程能够及时跟上,下跌过程却几乎全被省略。这样的“涨多跌少”也许可被称为“必然”,可是显然很不合理。一来,“连续22个工作日”的调价机制,对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的反应严重滞后;二来,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跟踪体系,将最受国人关注的纽约油价反而排除在外;三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价格利好被忽略。所以,只要尚未改变制度上的不合理之处,无论是次数上还是幅度上的“涨多跌少”,都远未可称“必然”。

    油价“涨多跌少”的伪市场规律
    
    财经评论员叶檀撰文指出,存在严重风险溢价的布伦特油价是成品油定价挂靠油种之一,价格相对偏低的纽约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却被排除在定价体系之外,人为抬高国内油价。此外,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硬生生把定价权让渡给了国外市场,在原油期货等市场立于必败之地。原油期现货交易者建立模型,盯着作为中国定价标杆的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的原油,当三地价格变化接近4%时,就大规模囤积或者出手原油,如此明确的调价预期,让中国油品市场成为全球交易者的大蛋糕。

    让油质对得起油价行不行

    质价相符,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市场原理。有多高的价格就得有多高的质量,这只是一个市场底线,甚至都不能称为“要求”。现在,油价一再上涨,而油质迟迟不改进,这又是哪门子道理?“国内汽、柴油价格与国际市场趋势总体上一致”,国内汽、柴油品质也应该与国际市场保持一致啊。

    油价机制别再“与国际接轨”
    
    目前国内油价调整的定价机制是不科学的。最主要的不是发改委调价及时与否,而是令人诟病的变相“跟涨不跟跌”——国际油价小涨,中国油价大涨;国际油价大跌,中国油价小跌。这也是成品油价格最该改革的地方。

    成品油涨多跌少压力需要“稀释”
    
    第三种“稀释”涨价压力的方式,是比较稳妥的方式。就是要拉低成品油价格占消费支出比。国内多数有车一族月养车成本占收入比重过高,以中部城市职工月收入约3500元为例,养车成本占到月收入的1/3到1/4,而西方发达国家收入高却养车成本低,美国人均收入3千美元,养车成本却不足收入的1/20。消费支出比例越大,价格波动的影响就越大,改观这一现状的最好方式就是逐步提高收入水平,让收入增长远超成品油价格涨幅。如果成品油价格和养车成本成为一个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的负担,价格敏感度自然降低。成品油价格实现“慢涨”、“不涨”,公众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是缓解“涨多跌少”焦虑的治本之道。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每次发改委都“言辞诚恳”地表示已经考虑民众利益延迟成品油价格上涨,似乎是公众“不领情”。但是按照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虽有正有负,但从长期来看,是彼此抵消的。为什么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涨多跌少”还成为了一种必然?既然考虑民生需求,那么,与国际接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不是也该有所调整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