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为什么任由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多跌少”?

2012年05月11日 11: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从5月10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30元和310元。针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多跌少”的质疑,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内汽、柴油价格与国际市场趋势总体上一致;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油价必然是“涨多跌少”的。

 



    油价“涨多跌少”是谁的“必然”
   
    在油价的上升通道中,国际油价连涨22天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连跌22天,因此上涨过程能够及时跟上,下跌过程却几乎全被省略。这样的“涨多跌少”也许可被称为“必然”,可是显然很不合理。一来,“连续22个工作日”的调价机制,对国际原油价格变动的反应严重滞后;二来,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跟踪体系,将最受国人关注的纽约油价反而排除在外;三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价格利好被忽略。所以,只要尚未改变制度上的不合理之处,无论是次数上还是幅度上的“涨多跌少”,都远未可称“必然”。

    油价“涨多跌少”的伪市场规律
    
    财经评论员叶檀撰文指出,存在严重风险溢价的布伦特油价是成品油定价挂靠油种之一,价格相对偏低的纽约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却被排除在定价体系之外,人为抬高国内油价。此外,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硬生生把定价权让渡给了国外市场,在原油期货等市场立于必败之地。原油期现货交易者建立模型,盯着作为中国定价标杆的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的原油,当三地价格变化接近4%时,就大规模囤积或者出手原油,如此明确的调价预期,让中国油品市场成为全球交易者的大蛋糕。

    让油质对得起油价行不行

    质价相符,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市场原理。有多高的价格就得有多高的质量,这只是一个市场底线,甚至都不能称为“要求”。现在,油价一再上涨,而油质迟迟不改进,这又是哪门子道理?“国内汽、柴油价格与国际市场趋势总体上一致”,国内汽、柴油品质也应该与国际市场保持一致啊。

    油价机制别再“与国际接轨”
    
    目前国内油价调整的定价机制是不科学的。最主要的不是发改委调价及时与否,而是令人诟病的变相“跟涨不跟跌”——国际油价小涨,中国油价大涨;国际油价大跌,中国油价小跌。这也是成品油价格最该改革的地方。

    成品油涨多跌少压力需要“稀释”
    
    第三种“稀释”涨价压力的方式,是比较稳妥的方式。就是要拉低成品油价格占消费支出比。国内多数有车一族月养车成本占收入比重过高,以中部城市职工月收入约3500元为例,养车成本占到月收入的1/3到1/4,而西方发达国家收入高却养车成本低,美国人均收入3千美元,养车成本却不足收入的1/20。消费支出比例越大,价格波动的影响就越大,改观这一现状的最好方式就是逐步提高收入水平,让收入增长远超成品油价格涨幅。如果成品油价格和养车成本成为一个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的负担,价格敏感度自然降低。成品油价格实现“慢涨”、“不涨”,公众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是缓解“涨多跌少”焦虑的治本之道。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每次发改委都“言辞诚恳”地表示已经考虑民众利益延迟成品油价格上涨,似乎是公众“不领情”。但是按照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虽有正有负,但从长期来看,是彼此抵消的。为什么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涨多跌少”还成为了一种必然?既然考虑民生需求,那么,与国际接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不是也该有所调整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