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涨多跌少压力需要“稀释”

2012年05月11日 10:28   来源:中国网   毕晓哲
    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从5月10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30元和310元。针对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多跌少”的质疑,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内汽、柴油价格与国际市场趋势总体上一致;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国内油价必然是“涨多跌少”的。(5月10《齐鲁晚报》)

    对于成品油“涨多跌少”的指责,国家发改委的回应不无道理。“涨多跌少”确有合理因素,比如最近两次油价调整,3月2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所参考的国际市场三种原油价格涨幅超过了10%,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实际只上调了600元。之后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下行,截至5月9日降幅只有4%,按价格机制规定,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330元和310元。降幅的4%和之前的涨幅10%(国际油价),一比照就可以得出本次降成品油价0.25元左右,至少本轮看是合理的。

    从近几年成品油跌跌涨涨的“波幅”分析,国内成品油价从5元左右一升最终涨到“破8”时代,统观国内物价涨幅也难说这个价格不合理。前几年同期黄瓜价格约5毛钱一斤,现在约3元一斤,食用油轮番上涨以“金龙鱼”为例,五年前一桶5升花生油约40余元,现在要百余元左右,面粉涨价、化妆品涨、蔬菜普遍涨、果品涨......在这样一个近乎于“通(统统)涨”的时下的商品价格之下,成品油“涨少跌多”有多大的可能?我们抛开非理性的发泄以及确实对成品油价格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客观而言近几年来成品油“涨多跌少”,并不应仅打成品油价格的“板子”。

    我们不必为一个“通胀”时代的高油价而辩护,因为成品油价格的波动与民生最关切和密切,有着直接影响民生焦虑度的现实,关注它、解决它包括如何舒缓这种“涨价”压力,才是有关方面最值得考虑的问题。物价指数攀升、CPI继续上涨或无可避免,但就成品油价格而言采取科学的应对方式,也未必不能解决或部分解决“涨多跌少”下的公众焦虑。在我看来,有几种方式可以应对。

    一种方式是甘当“老黄牛”,国内成品油完全抛弃高额利润、走公益化之路。假设今后各类商品还要涨,而成品油价格就和列为公众产品的水价、电价、气价一样“慎涨”,甚至以保民生为根本基本不涨。如此,成品油价格将赢得一片喝彩。然而,囿于庞大社会成本因素,这一方案基本不可行。另一种就是采取“麻痹神经”方式。反是“涨涨跌跌”极为频繁的商品,价格因素就不敏感,完全由市场调节说了算,三天两头涨三五毛、然后三天两头降二三毛,以极度灵活的价格机制决定油价甚至让经营商自主涨价。是缓解价格焦虑的一种方式。但风险过大、弊端明显,不利于成品油国家战略保障和维护市场稳定。

    第三种“稀释”涨价压力的方式,是比较稳妥的方式。就是要拉低成品油价格占消费支出比。国内多数有车一族月养车成本占收入比重过高,以中部城市职工月收入约3500元为例,养车成本占到月收入的1/3到1/4,而西方发达国家收入高却养车成本低,美国人均收入3千美元,养车成本却不足收入的1/20。消费支出比例越大,价格波动的影响就越大,改观这一现状的最好方式就是逐步提高收入水平,让收入增长远超成品油价格涨幅。如果成品油价格和养车成本成为一个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的负担,价格敏感度自然降低。成品油价格实现“慢涨”、“不涨”,公众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是缓解“涨多跌少”焦虑的治本之道。

(责任编辑:白羽)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