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浙商回乡投资工程,浙江省各级政府除了为回归企业制定了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还启动对11个市,20个省级相关部门以及29个省外浙江商会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内,各级官员们的政绩将与引进浙商资金的成绩挂钩;对外,浙江省政府将会对驻外商会的负责人进行打分考核。(3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报道引据商务部一份统计,2011年江苏经济规模已经占长三角47.26%,早年的“好学生”浙江已不占据优势。且在过去的10年中,浙江GDP增速已经连续10年下滑,近年来更连续低于江苏。
“急召万亿浙资回援”,媒体称这是浙江政府的“危情自救”,其做法在浙江省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第一次。
笔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领导对浙江的未来寄予厚望,浙江方面也立志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具体一点,浙江希望在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海洋经济、节能环保等几大方面有更大作为。而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更多的资金集聚,特别是激发众多浙商的能量,如此就不难理解“急召万亿浙资回援”这一举措的初衷了。
鼓励资金回流支援本土经济,其实浙江还不算是“第一次”。早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的不少城市也做过,虽取得一定效果,不过往往是希望过大,收效甚微,有的当时似乎搞得“轰轰烈烈”,时间一长也就归于寂静。本次浙江政府下大气力促推万亿浙资回援“爱浙江”,能否果如其愿,尚待观察。
现如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由过去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然后辐射到中西部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向均衡方向转化。无论东西南北,都囊括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格局里边。未来的不同区域、城市都在国家总体战略指导下寻求发展对策,甚至是“蜂起争雄”:浙江要做“立地成佛”式的产业升级,广东认为不应仅止于珠三角的腾飞,而要“腾龙换鸟”,“半岛蓝色经济”是山东的法宝;还有东北老工业振兴、鄱阳湖、皖江开发及天津滨海开发等等模式。
新经济区的崛起,区域及城市内部的产业转移,特别是由沿海向内陆扩散的“西进运动”,都对产业及资金产生巨大的磁吸效应。浙江省各级政府为回归企业制定的那些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浙资回流到底有多少吸引力呢?有的优惠政策相互比较,恐怕相形见绌下而“优惠”不及吧。
当然,浙资不单单遍及国内,海外资本也是很大一块。浙资走向国际,也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更是浙江企业对外拓展的必需。当下国外经济景气欠佳,海外浙资对资金的需求应该是更强烈的,毕竟“跨越寒冬”是需要更多资金来“捂暖”的。如此,除游资之外,能回援的海外浙江资本应该是有限的。
“企业大量外迁,传统产业优势渐失,有的已日趋萎缩。大量资金外流,热钱化倾向加重,‘离制造业’问题凸显。”这是专家对浙江“产业空心化”问题的警告。如果不加改变,浙江经济增长必是日趋乏力。
浙江省官员对浙江面临的严峻局面是有充分认识的。浙江最大的优势是有一个浙商群体,何以解忧,唯有浙商!
那么,要对浙江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是需要资金的。从哪里来?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开出的药方是“三依靠”:依靠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家。如今国家的货币政策还是“稳健”为主,企业资金面普遍趋紧,召浙资回援即使不是最佳,也是无奈中的最好选择。
要做好“万亿浙资回援”,浙江应该在投资环境上面下更大的功夫,本身的经济腹地要做强、做优、做实,在吸引新型产业(比如海洋经济)上,也要注重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保持其自然流向。此外,浙江还须做好一套资金回流机制,并且兼顾公平与效率
另外,在推进资金回援的同时,浙江还应尽快构建产业结构的内发展机制,在产业升级上面力求机制创新、发展方式创新。技术进步是浙江提出自主创新的基础,需要在人才利用引进方面下力气,采取有效政策破解人力资源桎梏。海洋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是浙江应对资源、能源缺乏局面的积极的经济导向,浙江应该在推进大通关、大港口建设的同时,要政府职能转型方面作更多努力,创新管理机制与方式,这也是浙资回援的“软环境”。
当然,力求万亿浙资回援根植本土的同时,浙江方面也应晓得,浙资外流其实也是本地财富的表现,更是向外发挥影响力的象征。浙江企业要走得更好、更远,提升竞争力,还是要鼓励辅导对外投资,以全国,乃至全球为投资腹地,才能创造更多的产值,浙江自身的经济地位和能量也可得以提高。
总之,从当前来说,“急召万亿浙资回援”对吹暖浙江经济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浙江将在转方式和整个战略转移以及经济转型中担负多重的责任和角色,这更关乎浙江的未来。(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四个优势
遏制浙江产业空心化迫在眉睫
浙江老板跑路引发欠薪潮何以化解?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