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九成港人坐公交的启示

2012年03月23日 07: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孙瑞灼

  香港运输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香港约有九成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其比例为全世界第一。大部分港铁可以同月台换乘,换乘时间大概只需15秒钟。

  香港城市面积仅有1100平方公里,人口多达700万,人均道路资源不足0.3米。然而,香港却以不堵车闻名世界,哪怕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也很少遇上交通堵塞情况。显然,香港交通畅通,跟市民对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密不可分。香港的做法,对饱受交通拥堵之苦的内地城市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启示一:公交优先观念深入人心。香港约有九成市民出行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这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成绩。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私车,或花不起这个钱,而是因为在香港公交优先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个市民的心里。实际上香港私车的拥有率十分高,但市民出行首选公交,而不是开私车,这与香港政府长期以来的宣传引导分不开。从1976年第一次交通规划完成后,香港政府就鼓励市民利用集体运输系统及公共运输服务前往目的地,以保障道路的畅通。

  启示二:公共交通系统足够发达。以轨道交通为例,路线全长约240公里,由地铁、轻铁、机场快线等行车网络构成,总共152个站点。而且每个地铁站外就是一个公交中心,大量公交线路接驳,市民通常只需要倒一趟巴士就能坐上地铁。内地不少城市的地铁设计中,换乘往往要走上好大一段路才能到达。而港铁网络共有13个换乘站,其中9个可以实现同月台换乘,换乘时间大概只需15秒钟。每天乘坐港铁的乘客在450万人次,这个数值和内地不少一线城市的地铁流量相同或相近,但即使是高峰期,也很难看见香港地铁出现人潮汹涌的情况。

  启示三:严控私家车和公务车数量。在香港开车,有“三座大山”:上牌照贵、油贵、停车费贵。1982年,运输署为控制私家车数量而将首次登记税增加1倍、牌照费增加2倍后,有效放缓了私家车的增加速度。1999年底,香港的私家车为321617部,到2011年底,这一数字为630281部。香港私家车数量翻一番用了12年,而广州用了短短5年时间私家车数量就翻了一番。与此同时,香港还严控公务车数量。香港政府规定,公务员外出公干,必须选择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即指地铁、巴士等,并指明“只有在无公共交通可达目的地或有必要的情况下,才应使用政府车辆”。香港公务车的数量可谓少之又少,现时香港政府车队共有约6340部车辆,当中包括电单车、房车、货车、巴士和特别用途车辆。近10年间,政府公务车的数量还减少了1028辆。

 

 

相关评论:

 

公车改革出时间表,进“深水区”有了引擎

 

公车改革的前提是公开透明

 

公车改革,在博弈中滞重前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