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浙江产业空心化迫在眉睫

2011年02月21日 07:1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周德文
    ■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变“无为”为“有为”。

    ■实行引导产业转移与留住优质企业相结合

    ■加强工业用地规划和管理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筑巢引凤促转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则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近几年,浙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令人担忧:“产业空心化”问题将导致“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增长乏力。

    所谓“产业空心化”,一般指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城市,由于追求完善的经济服务,使得大部分物质生产部门转移到了欠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造成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了第二产业,以至于一、二产业之和,达到60%以上,即成为产业空心化。其实质在于它破坏了一、二、三产业的合理比例,造成供求结构失衡,贸易收支恶化或逆差加剧。虽然,目前浙江尚未形成严重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但有许多迹象不能不引起重视。

    ——企业大量外迁,传统产业优势渐失,有的已日趋萎缩。由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紧缺等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纷纷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土地资源丰富、并有较多优惠政策的地区迁移,这些年来,仅温州每年就有1000多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外迁;

    ——资金大量外流,热钱化倾向加重,“离制造业”问题凸显。企业大量外迁,必然带走大量资金,其实目前总部还在本省的一些大型企业,如温州的“正泰”、“德力西”等,它们在外地的投资、产出规模都已远远大于本地;温州民间的炒房团、炒煤团、炒棉团,甚至炒生姜、炒大蒜,曾引起许多议论,一个炒字充分反映出大量民资游离在实业之外;2010年10月份温州市居民储蓄余额比9月份一下减少了80多亿元,大多进了股市、楼市;民间投资团队不止在温州盛行,浙江各地都有,被冠以“慈溪文物团”、“丽水水电团”、“浙江商标团”、“永康造房团”等数十种称号,在全国各地热炒,仅投资文物的人数以千计,投入资金光宁波、慈溪两地就有几十亿元;不但民间资本热钱化,相当多的企业也出现“离制造业”倾向,乐清市政协一位同志做过一项调查,“低压电器之都”柳市镇规模以上企业70%以上利润不再投资本地产业,而是转移到外地开发房地产,建高科技项目,也有不少资金在买楼,开矿等;现在有一些老板把企业作为融资平台,以扩大产能、技改等名义向银行贷款,但用信贷资金去炒房、炒地皮、搞房地产开发,真正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很少。

    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对浙江产业空心化问题的担忧决不是空穴来风,遏制浙江产业空心化迫在眉睫。

    产业结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一般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依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工业内部结构将先以重、化工业为主,然后向高度加工工业转移,并发展到技术密集化阶段。但产业结构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脱离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忽视甚至放弃原有的产业,就很有可能发生新旧产业“青黄不接”现象和“离制造业”倾向。这是产业空心化病症的一种先兆。浙江经济已经处在产业结构加速转换期,尤其要重视新旧产业的衔接,既要下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努力提升传统产业,使其保持健康发展,从而实现浙江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为此建议:

    首先是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变“无为”为“有为”。改革开放后,浙江人民自筹资金,自主创业,政府很少干预,使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在当时,政府这种“无为而治”是一种思想解放,是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支持。如今,改革开放30多年了,浙江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已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政府必须由过去的“无为”转变为“有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制和机制改革力度,科学规划、制定政策,为中小企业、民间资本提供发展和投资平台、渠道、空间,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及民间资本从炒房、炒煤、炒股中退出,更多地投入高科技、办实业、求创新之中。

    其次是实行引导产业转移与留住优质企业相结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部分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当有选择性地进行引导,一方面积极帮助在本省限制发展和需要淘汰的企业和项目寻找出路,对一些确需转移的项目,鼓励其向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转移;另一方面,对那些具有较好发展潜力而当地又无法满足其用地需要的优质企业,要引导鼓励其把总部留在浙江,帮助其将劳动密集、能源消耗大的生产制造环节向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转移,政府部门要以优质的服务和优惠政策吸引、留住优质企业。

    第三是要加强工业用地规划和管理。大量企业外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浙江工业用地紧缺,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要求。建议在沿海产业带建设中,加强统筹规划,对宁波、台州、温州等沿海地区通过科学论证围海造地增加工业用地,应给予政策支持。此外,随着大量企业的转移和部分企业停产,企业原有用地及厂房的转让与更新也成为关系浙江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事宜。政府要加强对这些用地性质、用地规模等方面的管理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持,为企业用地或厂房流转提供规范的制度引导,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土地和厂房等资源往高效率的产业和企业集中;对部分长期闲置用地可以采取政府回购的方式,通过重新规划,再行出让给发展急需的企业使用。

    第四是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使传统制造业原本不高的利润更加微薄,一些企业甚至零利润勉强维持生产。要摆脱这种局面,企业自身需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价值。同时,政府应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除了减轻企业税负,在完善市场交易环境方面可以采取多种举措来降低企业交易费用。比如加强政府各部门在经济发展政策和管理方面的协调性,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各类项目直接或间接的政府规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市场交易风险,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第五是要筑巢引凤促转型。浙江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中小企业居多。所以,引进新的产业,引进人才与技术,无疑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但要避免全民招商,恶性竞争。引进应有选择性,重在质量,对特好的大项目,可以“特事特办”,给予先解决项目用地,让其尽快“落地”。要将引进人才放到比招商引资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的住房、家属落户、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通过集聚人才,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通过人才集聚,为相关产业发展孕育良好环境。要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在财税政策、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