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重视百姓切身感受 切勿变成GDP的人质

2012年02月08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面对着“GDP”这三个字母,我们听到不少赞歌,不免有点喜形于色。在GDP全球No.2的光环炫耀下,我们似乎成为黯淡的全球经济的救世主,“救温州”or“救欧洲”成了心里的纠结,“中国威胁论”、“中国商品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等别有用心的论调也似乎不再那么刺耳,甚至感到一种别样的快意。

    我们注意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召开了地方“两会”,分别推出了2012年的GDP增长目标。多个省份提出GDP“翻番”的目标,其中19个省的预期增长率都高于10%,普遍高于机构对于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9%的预期。请看:

    河南:“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辽宁:力争人均地区GDP实现“翻番”;

    资源大省山西:“每年追赶一个百分点”

    ……

    虽然京、沪、浙、粤等东部省市降低了GDP增速预期,可GDP还是在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狂飙,热度也没有多少消减。我们不知道中国社科院2012年《经济蓝皮书》预测的8.9%增速、高盛的8.6%增速预期是不是过于保守与谨慎,而IMF将中国经济2012年增速预期从9%调低至8.25%,更是缺乏冲动的热情啊!

    既然有那么多人推崇GDP,甘愿匍匐于其脚下,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认识一下GDP的真正价值和存在意义呢?否则,我们去指责那些“唯GDP论”是不是也显得苍白和无力呢?

    二战中,GDP是用于监测战争产量的世界主要经济指标,各界对其一直不乏批评的声音。比如联合国发展方案是采用HDI(人类发展指数,纳入预期寿命和文盲率等指数);有的国家和机构更注重GPI数据,他们认为,衡量生活质量必须引入平均收入、污染程度以及医疗保健等社会福利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衡量一个国家相对的繁荣程度,GDP并不是共识性的、唯一的“黄金标准”。

    换句话说,GDP作为世界通行的经济衡量指标,更多反应的是生产情况的数据。如果把它当成真实反应社会总体状况的衡量体系,其实是相当不合理且偏狭的。

    还有一点必须指出,国人的教育状况、医疗状况、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社会感受等等这些“有地气”的指标是无法用GDP来衡量的。而且,平均算法下的GDP单一数据还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诸如贫富差距、就业等问题,往往造成亮丽数据下普通公众感受的落差。可以说,GDP与普通人的切身感受存在着很大的脱节。

    在欢呼GDP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被吞噬得太多了,地区差异越来越大了,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了,兜里的钱被飞快上涨的物价抵消了,医药、交通、教育、子女成长、老人抚养等令人头疼的问题也多了——我们并没有幸福很多呀!甚至有点儿不知所措、踯躅和彷徨。难道GDP就这么可怕,与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就应该如此渐行渐远吗?

    我们要成为GDP的人质吗?那我们一直崇拜它又究竟是为什么呢?

    30年前,邓小平谆谆告诫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应该把“死路一条”的“四不”要素有机统一地来看待,而不是生生割裂开来。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并不一概地摒弃GDP增长,而是强烈地希望在其前头加上“民本”、“民生”、“民心”,否则,还要这劳什子干啥?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后是要挨打的,所以我们加快了GDP飞速增长的车轮,因为我们要缩短差距。我们也总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前进中解决,而这过程当中,有一些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这些想法乍看起来并没有多大问题,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推动和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和矛盾是无法回避,难以轻易逾越的。比如我们强调市场经济,可市场能否真正成为了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是不是应让渡更多的直接配置资源的权力去破除既得利益的制约?一些国有垄断企业会不会放弃垄断地位而引入更多的竞争者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假如缺乏相应的拆分机制,全民致富谁来带动?辉煌GDP数据下诸如此类的疑问,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束之高阁吗?

    笔者以为,我们切不可变成GDP的人质!

    高高在上的GDP,我们不能止于仰望,我们要幸福,要公平,要实在!

    “人民是看实际的”,“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账也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账最真实。”应当说,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来计算GDP的价值与存在,恰如其分!(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IMF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8.25% 预计通胀3.25%

 

相关评论:人均GDP超8万元 百姓是否也富裕了?

 

     GDP高国人收入低说明了什么?

 

     沪居民收入首次跑过GDP的示范意义

 

     人均GDP岂能忽视外来务工人员

 

     对人均GDP接近富国别太乐观

 

     GDP放慢脚步,以期民生并进

 

     攀比GDP不科学

 

     弱化就业“GDP”

 

     百姓为何对GDP大跃进嗤之以鼻?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