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今17日举行发布会,介绍201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会上表示,2011年四季度GDP增长8.9%。2009年三季度以来,各季GDP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9%以上。2011年四季度GDP跌破9%,创两年新低。(1月17日中国新闻网)
2011年,GDP增长速度一直呈放慢态势,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9.7%、9.5%、9.1%,四季度跌破9%,创两年新低。单纯从比例上看是曲线下行。众所周知,取得如此GDP成绩已叹为观止,实属不易,并超预期。GDP本是个“好东西”。有资料显示:从1985年建立相应的核算制度以来,GDP核算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了解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亦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宏观经济政策和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GDP核算在多年的发展中可谓是功不可没。与此同时,滋生出“唯GDP论”、“GDP至上论”。
GDP放慢脚步,其实,是在等一等它的“好兄弟”——民生,以期携手并进。有媒体报道,2006年前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中国的教育经费占世界的1%,卫生经费占世界的2%。当时,中央党校的一位教授指出:中国的国家民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为全球倒数第一。当然,最近几年,民生支出占GDP的比例在迅速增长。尤其,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初步凸现以增长保民生、以民生促增长的协同发展路径。公共财政向改善民生倾斜已达成政治共识。GDP放慢脚步,或许还有一个理想化的成因,那就是让GDP中的“污染物”得到清除。
量变是现象,质变是本质;量变是基础,质变是关键。GDP“量变”的核心目的在于引起“质变”——品质的变化、品质的优化。民生受益是GDP的品质。一方面表现在民生可以从GDP增长中获益多少,另一方面GDP增长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率。前者不难理解,可以认为是GDP对民生的直接给予;后者尚存在认识误区,对民生与环境之间关系认识不清,甚至是“两张皮”。保护环境也是改善民生的题内要义。GDP如果成为环境污染的“原动力”,GDP的“量”里就有原罪。目前还处于“边污染,边治理”或者是“先污染,后治理”阶段,治污的过程甚至成为GDP增长的来源之一。
2012龙年向我们走来,期待民生“龙腾虎跃”。GDP给力民生,公共财政给力民生,其社会学价值已成共识,而对其经济学价值的认识还未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高度。有专家认为,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这样一来,更多的社会成员的购买力就会明显提升,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得到有效持续的拉动。“民生是高回报的投资。”政府将“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增长目标调至7%,用意很明显,就是为了有更多的资源去向民生倾斜。GDP的增速不妨“慢些走”,让民生改善“快点跑”。这是GDP的品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要求。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