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余丰慧:“六不准”能否终结银行暴利

2012年02月09日 07: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余丰慧

    针对围绕贷款滋生的各类违规收取服务费问题,银监会提出“不准以贷转存,不准以贷收费,不准存贷挂钩,不准浮利分费,不准一浮到顶,不准借贷搭售”。(《21世纪经济报道》2月8日)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人均利润近40万元。估计2011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会超过1万亿元,那么人均利润会超过50万元。目前沪深两市共有6家银行发布2011年业绩预增公告,深发展、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业绩再现高速增长,预计同比增长超过五成。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业绩增长紧随其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1.03%和42.02%。兴业银行预计201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7.73%。各家大型银行利润都呈现20%以上的增长。

    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贷款利差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56%,存贷利差为3.06个百分点,是国际上的好多倍。贷款利差收入带来的利润占整个银行利润的80%以上。

    围绕贷款衍生出的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是其利润的另一个来源。另一大收入来源是真正中间业务带来的收入。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产品带来的收入;代理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代理和托管信托产品等增加的收入。

    笔者总结的商业银行三大收入来源中,其中两项都是由贷款直接产生和衍生的。笔者初步计算,如果将贷款利率上浮、以贷转存、强行收取理财费用等收费项目全部计算在利差里,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将远远超过3%。

    商业银行过高利差收入和依附于贷款之上名目繁多的衍生收费,对实体经济杀伤力巨大,对商业银行也非常不利,是一个“双输”的结果。银行主要来源于贷款高利差和贷款衍生出的高收费,正在侵蚀实体经济利润,并有可能导致宏观经济走下坡路,最终反过来影响银行收入增加甚至酿成银行贷款风险。

    同时,贷款高利差和贷款衍生出的高收费对银行利润贡献率如此之高,弱化了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推广新产品的动力,不但耗费资本而且极易酿成资产风险,不利于银行调整经营结构。

    银监会出台的“六不准”,表面看来似乎旨在挤出中间业务收入中的水分,其实是击中了商业银行暴利的软肋,对商业银行暴利的杀伤力非常之大。希望能不折不扣将“六不准”落实下去,彻底挤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水分,整治规范银行业乱收费状况,逐步终结商业银行的畸形暴利。

 

 

相关评论:

 

暴利银行已成最大中间食利者

 

堪比印钞机,银行暴利呼唤竞争机制

 

银行暴利源于公众“选择权”丧失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